匯率波動中國太陽能出口企業如何應對
- 發佈時間:2015-09-01 07:24:00 來源:中國建設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來,有不少太陽能出口企業反映“自己吃了啞巴虧”。他們表示,最近因為歐元貶值,導致年初簽訂了歐洲訂單的企業少賺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人民幣。這些企業負責人説:“貨還是那些貨,國內生産成本也一分沒降,利潤卻縮水了。”江蘇常州一家生産太陽能熱水器的公司負責人透露説:“當時簽合同時,歐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還很高,雖然比2009年第四季度的1歐元對10多元人民幣有所下降,但總體來説,比美元結算合適,因此雙方約定用歐元結算。”但讓這些企業始料未及的是,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歐元匯率從年初到現在下跌了14.5%%。記者從中國銀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表上發現,去年至今年年初,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一直維持在1:9.8以上,但到今年5月5日,匯率突然跌破1:9大關,之後的兩個月一直下跌,目前維持在1:8.4左右。
像這樣“倒楣”的企業並不少。以我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産業——太陽能光伏産業為例,其80%%以上的市場都在歐洲,這些光伏企業出口合同又大多以歐元結算。根據投行瑞士信貸的最新預測,未來3個月內歐元兌美元匯率將觸及低位。業內人士估算,歐元貶值可能導致國內太陽能行業整體蒸發上億美元的收入。
面對已經或即將蒸發的錢款,中國太陽能出口企業該怎麼辦?
企業期盼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
有數據顯示,歐元在2008年6月曾經大幅下跌,3個月時間,歐元兌美元匯率跌幅超過21%,兌人民幣貶值的速度更是超過美元。進入2010年,歷史再次重演。匯率變動是企業沒辦法控制的,對政府來説,也是個燙手山芋。政府可以採取一定措施保證人民幣的穩定,但是現在是市場規律下的被動升值,實屬無奈。
金融專家建議,如果企業有長期且穩定的客戶,可以在簽訂合同時要求結算時用某個較高點的固定匯率,或者在合同中標注以人民幣計價,結算時用美元付款,但無論何種方式只能規避一部分風險。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避免損失的方法是用匯率相對穩定的美元計價、美元結算。不過,即便以這種方式規避歐元貶值衝擊,出口企業仍有擔憂,歐元貶值會影響到採購商下單,加上歐盟市場消費依然疲軟,歐盟訂單會明顯減少。
近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表示,將會進一步關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情況,適時完善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然而,在出口企業心中,完善貿易政策,不如將人民幣結算國際化。“倘若人民幣能夠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將為我們這些出口企業帶來更直觀的效益。”太陽能出口企業表達出所有外貿企業的心聲。
但業內專家認為,太陽能出口企業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況,不能只依靠國家出臺的政策,還需要從自身下手,調整銷售方向、樹立品牌形象、不斷創造和改良産品。
抓住未來最大的消費市場
儘管前幾年中國光伏出口企業比內銷企業紅火得多,但“兩頭在外”的産業結構,如今讓這些企業變得十分尷尬。美、日、德等國家掌握了硅料的生産技術,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獲得了太陽能産業最豐厚的利潤,同時又是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的最大需求方。然而,國內出口企業卻只能分得微薄的加工利潤,而且生産太陽能設備的企業還面臨如何處理污染物的困擾,典型的“吃力不討好”。太陽能熱水器出口企業也沒能幸運多少,大多數是貼牌生産,少數品牌企業也因各國的補貼政策,連連敗陣。
面對這般情景,一些出口企業轉戰國內市場,有些企業已經初見成效。隨著政府推行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很多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嘗到了“甜頭”。斯蒂特太陽能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企業將部分産品轉為內銷後,銷量不錯。在2009年還被列入了家電下鄉目錄,開拓了農村市場。嘉興市太陽能協會秘書長徐朱靈認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住房是中國老百姓最為看重的事情之一。隨著太陽能建築一體化的推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需求太陽能産品最多的國家之一。因此,太陽能企業出口轉內銷,儘管還要面臨國內市場的優勝劣汰,但經過此番行業洗牌後,未來必能抓住太陽能需求大國的市場。
塑造品牌是行業發展最終選擇
對於今後太陽能出口企業的發展方向,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塑造品牌是當務之急。”那些技術含量低、貼牌、仿製品將被整個行業淘汰。太陽能出口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惟有從品牌創建入手。
山東力諾瑞特總經理文哲亮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品牌價值在未來太陽能行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家企業最初也是將海外市場作為發展的重點,但2008年金融危機後,該企業轉戰國內市場。文哲亮表示,企業要非常注重品牌價值的不斷提高,在各個細節上都體現出對品牌的愛護。力諾瑞特不僅引進了德國世界先進的太陽能技術,而且進行了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了太陽能的核心技術,更將德國人嚴謹的工作作風應用到生産、服務的每一個細節。
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市場,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必定出局,留下來的則是在品牌、技術、渠道等方面有優勢的企業。關鍵仍在技術升級與創新
目前,全球太陽能應用都還處於初級階段,誰在這個階段加大了對光伏行業的投入和支援,誰就會在今後的競爭與發展中掌握行業的制高點。業內專家認為,技術的每一次升級與創新,對太陽能企業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在太陽能出口企業中,沒有幾家願意踏踏實實地研發太陽能技術。雖然很多出口企業聲稱自己的技術實力雄厚,但是真正組建研發隊伍、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卻鳳毛麟角。“我們目前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恐怕只佔營業額的1%%。”一家太陽能出口企業老闆坦言。不足1%%的研發投入,如何在“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世界中生存?
“技術創新不是一家企業就能完成的,需要整個行業內的專家、同行共同努力。”也有專家這樣認為,但無論怎樣,專家們一致表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升級與創新。 本報記者 韓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