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瘋狂的黑澤明 傳奇的《羅生門》

  • 發佈時間:2015-08-28 08:30:45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眾所週知,65年前黑澤明拍攝的《羅生門》打破了歐美電影對亞洲市場的壟斷,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部電影在籌備和上映之前所發生的各種故事。

  改編“殿堂級”作品

  1915年,就讀于東京大學英文專業的芥川龍之介,以新人的姿態發表了一篇“殿堂級”的短篇小説《羅生門》。這部3000余字的短篇小説將人性的善惡與搖擺刻畫得入木三分,其冷峻的氣勢令人生畏。

  作為同名電影,電影《羅生門》的主體故事則來自芥川龍之介的另外一部短篇小説《密林中》。這部短篇小説改編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民間故事薈萃《今昔物語集》:一對武士夫婦路過密林,不巧遇上臭名昭著的大盜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被姦污,他自己則被殺害。然而,當多襄丸終於被緝拿歸案時,眾人陳述的證詞卻出現了完全不一樣的版本,這起案件也因此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密林中》是一部角度吊詭的小説,按照樵夫、行腳僧、捕快、巫婆、多襄丸、真砂和武士亡靈的順序將故事一一展開,全文沒有任何多餘的描寫,短小精悍,比《羅生門》更具故事性。正因如此,它才成為了電影《羅生門》的故事主體。

  瘋狂的藝術實驗

  在上世紀50年代,電影《羅生門》不僅讓人們開始認真地思考人性危機,還創造了很多“不可能”。其中之一,就是該片在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黑白片)提名。

  給黑澤明帶來這個提名的道具是“羅城門”。其實,羅生門即羅城門,是“羅城外廓的正門”。

  在影片中,這座羅城門寬33米,進深22米,高20米,佔地面積達1980平方米,是一個龐然大物。不過,龐大的城門讓梁柱難以支撐,因此劇組只好拆掉其一半屋頂,但是誤打誤撞,這樣的場景更凸顯了影片所要渲染的荒涼和破敗的氣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羅城門上空的大雨看起來異常陰沉。這是因為劇組在雨水中摻入了墨汁的緣故。

  另外一件“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則是該片完成了“對著太陽拍攝”的挑戰。在那個時代,從正面拍攝太陽是攝影禁忌,因為有種説法是,這樣做會燒燬相機。然而,《羅生門》的攝影師宮川一夫還是冒險這樣做了。最終,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引發事故,反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總之,《羅生門》可以説是幾位主創瘋狂實驗的産物。

  用生命拍出來的電影

  在製作《羅生門》的過程中,京都大映製片廠曾在3天內發生了兩次火災,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影片如期上映。

  第一次火災發生在影片上映4天前。大火最初從第二攝影棚燒起來。當年,為了完成剪輯,剪輯室裏都會存放成堆的硝酸底片。這種底片屬於易燃品,因此一旦遇上火災,所有底片都要被迅速搬到外邊。

  事實上,要不是影片的副導演若杉光夫及時將底片盒搶救出來,之前的拍攝工作就白費了。

  但是,混亂的底片整理起來卻極其辛苦,更何況這些底片裏還混雜著其他劇組的素材。然而,就在大家奮力搶救的第二天,放映室又一次著火了。儘管錄音師大谷嚴和錄音助理紅谷愃一用水撲滅了火,但二人還是被膠片燃燒後釋放出的毒氣熏暈了。

  不過,在將作品搶救出來後不久,錄音工作就在當天夜裏繼續進行,經過一個通宵的趕工,原音帶終於完成。第一份拷貝在當晚19時完成,副導演田中德三抱著剛出爐的拷貝,乘坐末班夜車快馬加鞭趕往東京。

  1950年8月25日清晨,拷貝被送往大映總社試映。一小時後,帝國劇場開始了首映。

  (原載時光網 原文有刪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