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格瓦拉做生意,打破一個個潛規則

  • 發佈時間:2015-04-30 03:32:51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梁建剛

  眾星雲集的北京電影節剛剛結束,500萬票房相較于去年的100多萬,增長了4倍,創下歷史新高。可少有人知道的是,其中450萬票房都是通過格瓦拉生活網銷售而來。北京電影節與上海格瓦拉的首次牽手,顯得很甜蜜。

  就在幾年前還要排隊買票看電影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格瓦拉、時光網、貓眼、美團……一批批前赴後繼的“革命者”們,迅速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就像那條扔進魚塘裏的鯰魚,攪動著整個電影行業的生態。

  “電影工業,顫抖吧,年輕人顛覆你們的時代到來了。”柯達曾在戰後創新底片時説過的豪言,如今似乎真的來了。而第一個出現的格瓦拉生活網,正像它的名字那樣,正在努力向一個曾經壁壘森嚴的市場發起挑戰。

  變革,不過剛剛發生。

  對擴張的描述,劉勇説得輕描淡寫,實際上並不簡單

  如果你是個細心的影迷,不難發現,最近熱映的《速度與激情7》、《萬物生長》 等,在影片前後字幕或市場宣傳推廣中,總少不了一個帶著五角星貝雷帽的格瓦拉卡通形象。那是格瓦拉生活網的標誌。

  “沒錯,我們正在向電影産業鏈的中上游拓展。”在天山西路一棟嶄新的辦公樓裏,七八兩層涂滿了激越的橙色,幾百個年輕人在幾乎全開放的空間裏,低著頭劈裏啪啦敲擊著鍵盤。格瓦拉生活網創始人、CEO劉勇一躍坐在公司前臺桌子上,自豪地指著標誌。一旁的大螢幕裏,李易峰、曹格等一眾明星,不斷推薦著“看電影,上格瓦拉生活網”。

  劉勇並不諱言格瓦拉目前的發展速度,每年增長300%,他扳著指頭數:“2014年我們的電影票房20億元,今年目標50億元,全國5000家影院,目前格瓦拉和全國200多個城市2000家影院有合作,今年再添1000家……”

  這個速度,在劉勇看來很正常,“網際網路提供的可能是無限的。”但單純提升佔有率必然會遇到邊際遞減效應,所以格瓦拉正在努力的,是盡可能向整個電影産業鏈上下游延伸,賺取未來的空間。

  目前格瓦拉向上游發展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類似與北京電影節的合作,提供整個售票系統後臺與技術支援系統,二是像與《速度與激情7》、《復仇者聯盟2》等好萊塢大片的合作,格瓦拉是片方進入中國的市場行銷、宣傳推廣夥伴;三是類似與著名作家馮唐首部作品改編的電影《萬物生長》合作模式,格瓦拉是早期介入影片的聯合出品發行方。

  對擴張的描述,劉勇説得輕描淡寫,實際上並不簡單。電影行業被認為是有著技術門檻的森嚴壁壘,從電影的編劇拍攝,到後期製作與影院播放,各成體系,外來的加入並不容易,尤其像格瓦拉這樣,5年前還是電影門外漢的一群技術宅男。

  新人帶來新玩法,但絕不僅僅只賣電影票

  讓劉勇比較得意的是最近一部電影《狼圖騰》,當時同檔期的還有成龍的《天將雄師》、業內巨頭保利博納的《澳門風雲2》,但在提前觀影后,格瓦拉最終選擇了與略帶文藝氣質,偏向小眾化的《狼圖騰》合作。“當時片方希望票房有2億就不錯了,但我們分析後,提出票房可以做到3億、4億,格瓦拉提前在全國組織了300場點映,最後票房超過7億。”

  格瓦拉成功的原因,源於其3000萬鐵桿用戶的數據分析。“我們通過提前的點映、預售票、網友口碑,準確找到影片適合人群,找到最準確的行銷方法,實現了一部電影在上映前就能測算預估最終票房的神話。”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事。在電影行業,一直存在一個“一天定生死”説,電影製作方需要投入成千上億資金,歷經一年拍攝製作,但一部電影最終能否盈利,往往第一天票房就會決定。“這是件很殘酷的事,過去影片製作發行方常常需要做院線工作,談判,就希望能多排片、多放映,但影院需要盈利,大家要猜票房、相互博弈,但有了我們的數據,就不一樣了。”劉勇説。

  新人帶來了新玩法,但劉勇説:“電影票銷售是我們目前的核心業務,但格瓦拉絕不僅僅只賣電影票。”

  “沒有人能打敗趨勢。”周鴻祎在《我的網際網路方法論》説過的話,似乎正在實現。

  2014年,萬達10年耗資百億打造的全國院線,票房收入42億元,而格瓦拉一家也有20億,全國電商售票比例已達總票房的40%,超80億元。辛苦投入的建設,比不過滑鼠點點,這樣的局面的確讓傳統電影人難以釋懷。

  “未來,電影公司就是為BAT 打工。”2014年上海電影節,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的一句話在業內引爆。最常被人拿來對比的是計程車市場,滴滴、快的們以輕資産快速佔領中間環節,架空了計程車公司,但市場基礎顯然無法以一群業餘兼職司機撐起。傳統電影行業的憂慮則在於,若今後電影院都沒了售票處,數十萬電影從業人員下崗,電商“綁架”了銷售,一旦抽離怎麼辦?

  電商對於電影來説,是攪局者,是投機人

  “電商對於電影來説,是攪局者,是投機人……他們改變了原來的遊戲規則。”前新影聯院線公司副總經理高軍如此認為。

  劉勇並不這麼看,“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讓整個電影行業越來越好,這樣才都有錢賺。我們所激勵的,不過是讓行業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提前做好規劃。該由市場決定的,由市場決定,該給消費者的,讓利給消費者。”

  至於遊戲規則,劉勇很清楚,以格瓦拉為代表的電商,打破的究竟是什麼,“我自己就是個電影愛好者,後面做的事,不過是想讓朋友們看電影更方便”。

  2007年,在上海一家導航企業做産品經理的劉勇,因為每次和朋友看電影,總得到了電影院才能知道有什麼電影上映,幾點開演,由此萌發了做一個線上電影院排片系統網站的想法。於是和3個夥伴,靠往電影院打電話更新表格,受到很多人歡迎。2009年,網路上各種論壇、BBS 流行一時,劉勇們出於留住更多愛好者的想法,也辦起了論壇,組織線上線下活動,幫網友買電影票就成了劉勇的任務,在陳天橋的投資幫助下,劉勇們開發了網上售票系統。憑著軟磨硬泡和誠意,港匯永華電影院終於答應試試。“最初就是我們預訂50張票在網上賣,對電影院來説,連試試看都算不上,沒人認為這是一門生意。”

  “傳統電影院認為觀眾排隊買票看電影是天經地義的事,和在餐廳門口排隊等位是一樣的。”當年和電影院説明網路售票價值時的情形,劉勇至今印象深刻,“就像第一家淘寶店不相信淘寶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一樣,我們也沒辦法用道理説服別人。但我只是堅信,既然網路能購買任何東西,為什麼電影票不行?”

  格瓦拉首先打破潛規則。

  2010年初,《阿凡達》 強勢來襲,上海電影市場一票難求,尤其是和平影都IMAX廳,黃牛票一度高達800元。當格瓦拉將電影票以原價賣給會員後,人們看到網上買票可以不排隊,格瓦拉火了。

  變革,也需要秩序

  隨後,借助2010年的“千團大戰”的集體教育,大眾學會了如何像淘寶一樣輕鬆購買電影票,也由此探到了電影票價的下限,知悉了電影售票的另一個“潛規則”。

  “看一場電影的成本,實際上從沒有電影院標價的那麼高,也沒有團購網那麼低。”劉勇也是後來才知道電影票價的奧秘。“電影票實際上每年有不小比例以優惠價提供給合作商,比如銀行會推出買一贈一活動。”2009年,全國電影票平均售價為30元-35元,2013年平均40元,相比動輒80元的標價,實際不到一半。“我們做的,就是把這些大眾平時看不到拿不到的優惠,還給消費者”。

  與此相對,團購網站不時推出的9.9元電影票,劉勇也不認可,“通過補貼搶佔市場,是不可持續的,最終要回到成本價以上,否則大家都沒飯吃,整個行業完了,最終消費者也看不到大片了,最終電影市場也會消失”。

  良性的電影市場始終是所有人的期待,“變革,也需要秩序,對不對?”劉勇説。

  格瓦拉目前正在準備最新一版的APP,在蘋果商店即將進行的更新中,格瓦拉將作為精品APP強勢推薦,進一步向消費者靠攏,強化在映與即將上映影片的內容、興趣、評價等,讓觀眾更了解每一部電影。

  “我們又全面向前走了一步,最根本問題還是怎麼定位自己。”劉勇解釋説,現代人的需求分為三層,一是物質滿足,二是娛樂,比如KTV、電影院,三是精神層面的文化。“我們希望引導觀眾更了解電影,因為看電影不是剛需,只有知道自己的興趣,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電影,才會走進電影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