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暴跌 問題出在哪
- 發佈時間:2015-08-27 07:5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同此涼熱”是形容近日全球資本市場動蕩的恰當表述。
本週一(8月24日)當天,全球股市似乎集體進入了“股災”模式。當日率先開盤的亞太股市首當其衝,中國滬指暴跌8.49%,創8年半來最大跌幅,兩市共有2100余只股票跌停。不僅如此,在期貨市場還有13個期貨品種跌停。美股三大股指週一當天也全線下挫,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幅為3.57%;標準普爾500指數跌幅3.94%;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3.82%。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日本、南韓、英國、法國、德國等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股市當日也均告下跌。
情況並未隨著“黑色星期一”的過去而好轉。
週二厄運仍在持續,中國A股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大關,跌幅為7.63%。美股雖然大幅高開但最終還是以收跌告終,標普500指數跌幅1.35%,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幅1.2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0.44%。
一片蕭瑟之中,眾聲喧嘩——有人説,全球股市暴跌由中國引燃;有人説,股市大跌倣若“大蕭條”序曲,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誰打噴嚏,誰遭殃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人們記得,中國一枝獨秀帶領著一眾“新興經濟體小夥伴”,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復蘇的火車頭。如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當全球經濟在復蘇中略有波瀾之時,比如,股市遭遇暴跌之時,人們又想起了中國。
但全球股市暴跌真的是被中國A股震蕩“傳染”的嗎?
“中國的金融變化與全球市場的變化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中國的股票市場從資金層面來講,是一個有管制的、相對封閉的市場。儘管我們有滬港通、QFII等境內外股市的互聯互通機制,但這不足以影響市場。基本上,中國的股票市場跟全球其他的市場之間沒有資金通道,也沒有實際的資金往來,因此,不存在因果關係。”
事實上,除了中國因素,這一輪全球股市暴跌至少還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首先,美聯儲加息已經“箭在弦上”,外界預期這一動作可能最終出現在今年9月。由於美聯儲政策的影響力遠超其國境範圍,世界經濟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的穩定和復蘇都將受此影響。而美聯儲加息對於增速已經放緩的新興經濟體的最大影響是國際資本流向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部分國家面臨“資金出逃”的問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聯儲的加息預期已在市場發酵多時,基於這一預期,今年秋季也被稱為‘多事之秋’,美聯儲加息對全球經濟所産生的影響不應否認。”
其次,國際油價大幅下挫,24日,紐交所油價自2009年2月以來首次跌破每桶40美元。此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澤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對於世界經濟而言,“油價大起大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
而美股及全球股市的暴跌也有其自身因素,有分析認為,美股此前已經連續數年保持“高空飛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股市已攀升了200%;自2009年3月初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約220%,而近日的下跌僅在此基礎上造成了11%的損失。所謂“有漲必有跌”,近期美股的跳水一部分原因來自自身的調整。
中國仍有充足“彈藥”,股市暴跌不至於“傷筋動骨”
與其説是中國股市直接“傳染”了全球股市,不如再看深一層,這一輪全球資本市場的震蕩,一定程度上與全球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勢頭的信心有關。
“在美聯儲加息的全球大背景下,近期公佈的有關中國經濟的一些信號和數據不樂觀,並且被誤讀,是本輪全球股市暴跌的導火索。”李稻葵説。
8月21日,中國財新傳媒公佈的8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為47.1,創77個月以來的最低點。這引起了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失速”的擔憂。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説,中國的經濟佔全球GDP的15%,大約一半的全球經濟增長來源於中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一篇文章説,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4%,這個數字放在其他任何國家,都將是“蔚為壯觀”的,但是放在中國身上,這是中國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的增長率水準。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一篇題為《中國股市暴跌:這如何影響世界其他地區》的文章中指出,中國經濟一旦有危機就會對世界其他地區産生嚴重影響,對於那些將出口商品到中國的國家和企業而言尤其如此,這是因為中國是石油、銅和鐵礦石等工業大宗商品的重要買家。
“中國經濟目前還未出現明確穩定的信號,從而國內股市動蕩給境外的股市調整創造了藉口。”李稻葵説。
但此輪股市暴跌真的會對中國實體經濟産生“傷筋動骨”的影響嗎?
CNN引用德勤(Deloitte)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的話説,中國股市暴跌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甚微,因為僅有7%的中國城市家庭的財富在股市之中,大部分中國城市家庭的財富還是極大地集中在不動産上。
李稻葵認為,對於中國經濟的前景,“沒有必要過於悲觀。”他分析説,“目前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主要是基於兩個誤判導致的。”
“一是外界對於中國中長期增長潛力的誤判。”李稻葵説,“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我們還有48%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及中西部地區,7000萬人口尚未脫貧,人民的發展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
“二是從短期來看,外界對中國政府的‘彈藥庫’是否充足的判斷是有誤的。事實上,中國的‘彈藥’十分充足。例如,利率還有下降的空間、長期債券的發行還遠遠不夠等等,中國改革的空間仍然巨大。”
今年7月,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發佈了一份名為《2015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的報告。這份報告稱本輪宏觀經濟走勢下行態勢有望在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實現反轉,建議政府推出更有力度的財政政策以促進投資增長以及産業結構的調整。
“現在我依然認為我們7月初的判斷是正確的。目前中國房地産已經處於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交易量正在提高;基礎設施領域的各項投資也正在逐步落實。當然,這個判斷並非沒有條件,還需要政府更加積極地出臺一些政策,對經濟進行一些‘微刺激’。”李稻葵説。
説全球金融危機“重演”,言過其實
那麼,全球股市全面下挫,真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乃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大蕭條”重演的前兆嗎?
“我不同意這種説法。”李稻葵説,“今天的情況與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完全不一樣。全球有兩個經濟上相對比較健康的經濟體,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這兩個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總量中佔比很大。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央行都在嚴陣以待,各種營救措施和應對機制也是健全的。”
趙錫軍也認為,雖然全球經濟面臨調整,但“説大蕭條言過其實”。“嚴格來講,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後,各個不同市場的危機和震蕩一直沒有斷過。很難説這是又一次金融危機。這是市場又一次不同程度、不同領域的震蕩。”
此外,從數據上來對比,金融危機重演的説法也很難成立。CNN在8月24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相比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今天的“黑色星期一”雖然帶來了不少恐慌情緒,但事實上道瓊斯指數最多下挫了6.6%,要知道,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道指可是下跌了22.6%。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重演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太可能。現在亞洲各國都有更好的抵禦這類危機的經濟環境。在上世紀90年代末,觸發了危機的貨幣掛鉤制度已經為浮動匯率制度取代,各國的外匯儲備更加龐大,金融監管體系也更可靠。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不可能發生。今天的全球銀行系統已經比2008年危機前的狀況更加堅實。
趙錫軍教授説:“當然,整個全球經濟總體來講面臨著結構和政策的調整,這是毫無疑問的。”
《經濟學人》雜誌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對全球經濟分析認為,目前的全球經濟處於一個顯著的轉型時期,換句話説,因為發達國家正在試圖“正常化”政策、中國正在試圖實現經濟“再平衡”。這種轉變對於政策制定者以及市場而言,都是在波動中進行應變的困難時期。
“但即便如此,也不見得會出現2008年甚至上個世紀30年代那種蕭條的情況。我們不能用傳統的判斷和看法來衡量現在新的局面。現在的局面遠遠比傳統局面更加複雜。”趙錫軍教授説。
本報北京8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