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那七十七座烈士碑
- 發佈時間:2015-08-23 05:46:3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位老人在10餘年的時間裏,自籌和協調政府部門投入資金1300余萬元,建起了77座抗聯烈士碑、做了82場抗聯事跡報告會、挖掘整理了100多萬字抗聯事跡、收集照片5000多張、資助1700多名貧困兒童和孤寡老人。他就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金春燮。7月8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軍區作出關於授予金春燮同志“弘揚抗戰精神的楷模”榮譽稱號的決定。
8月13日,記者見到了金春燮。這位69歲的朝鮮族老人精神頭十足,個子不高,黑黑的皮膚。熟悉他的人介紹説,金春燮出生在黑龍江省海林,當時家境窘迫,他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因此,他身上有著勞動群眾的樸實無華,常年穿著黃膠鞋到處奔波。1974年退伍到汪清縣工作後,金春燮從最基層的工人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做到汪清縣委副書記等職;2005年退休後,任汪清縣關工委主任。
魂牽夢繞,只為給烈士樹碑
金春燮的手粗大有力,臉上的皺紋深沉有序,既有朝鮮族人的耿直,也有汪清人的率真,一看就是個認“死理”的老人。
採訪是在赴抗日英雄童長榮烈士墓祭奠的路上開始的,該墓離縣城25公里,進山道路複雜,只有去過幾十次、上百次的金春燮老人才能順利找到合理的路線。金老很專注地給司機指路,只有到了比較平坦的大道,他才抽出空來給記者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説説立碑的動機。這並不是由來已久的計劃,而是當關工委主任時,我的工作要求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找什麼載體呢?我就想到了建烈士墓。”金春燮不無感慨地説:“抗聯最早犧牲的高級官員就是童長榮,這位中共東滿特委書記27歲英年早逝于汪清,可他的墓碑只有50釐米高,墓地就是個小土包,周圍長滿了雜草。”
為革命烈士樹碑立傳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金春燮去找有關部門,溝通立碑的意義和目的,逐漸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援;他也經常去找老部下、老同事,希望得到他們的贊助;許多企業也成為他爭取資金的對象。
籌到了資金,設計施工又成了難題。金春燮就邊幹邊學,僅設計童長榮烈士的半身雕像,就花費了好長時間。這個難題日夜縈繞在他腦海裏,直到有次路過北京王府井,看到了百貨大樓前全國勞模張秉貴的雕像,他才有了靈感,解決了這一難題。設計之後的建築施工也頗費週折,金春燮和附近村民苦幹了3天,好不容易建成了墓碑,沒想到第四天就倒塌了。專家分析説,墓碑底座填充的是幹沙,下雪受潮後,墓碑底座就會脹開,致使墓碑倒塌。
金春燮又指著童長榮墓方磚拼接處的一個小豁口,笑著説:“那時不懂怎麼修墓,不應該買方形磚,拼接起來不嚴實,買梯形的才正好。”如今,童長榮烈士墓經過縣裏較大力度的投入,已成為比較完美的陵園,鮮花、松柏簇擁,莊嚴肅穆。在介紹陵園時,他不時地説著各個建築的尺寸、內中的涵義、紀念的意義,倍感自豪。
在修建革命烈士碑的那段時間,金春燮得了丙型肝炎,治療時要打抗干擾素,整個過程很痛苦。金春燮每週打一針,一直打了兩年,每次注射完抗干擾素,金春燮就會全身奇癢無比,整宿睡不著覺,而且一聞到油腥味就想吐,吃不下飯,下不了床。但是,他仍然堅持立碑事業。汪清縣委離退休黨總支書記張財説:“他打抗干擾素的錢相當於他兩年的工資,我讓他向組織上提一提,被他拒絕了,他説自己的事情不能麻煩組織。”
2009年,汪清縣建縣百年,在金春燮的倡議下,縣裏修建了汪清革命英烈墻。該墻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用他的話説,“刻上簡單的三個字,有了名姓,影響的是三代人,影響的是全社會,傳遞的是紅色基因,這才能薪火相傳”。也有人提出,烈士墻不完整,於是補上30多人,也從此開始了認證和搜尋英烈的第二階段。
找尋烈士後代,讓英魂永駐
第二個故事,主題就是尋找。“尋找烈士後代,通過他們來了解烈士的生平、戰鬥的事跡。”金春燮説。
要給英雄寫碑文、建紀念館,就得了解英雄的生平。金春燮翻閱了縣裏黨史資料,發現童長榮曾在多個省市縣擔任過領導職務,想要收集整理其生平事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再困難也得完成,要讓人們都記住英雄的事跡。”帶著這個念頭,金春燮踏上了探尋之旅。他先去了長春的東北三省淪陷紀念館、偽滿皇宮,緊接著去了童長榮的出生地安徽省樅陽縣,找到了童長榮烈士的養女童承英。他白天與童承英老人對話,晚上就連夜把記錄的筆記整理出來。
童長榮曾擔任過上海市滬中區委書記,金春燮就輾轉去了上海。到達上海時,已是晚上8點多,為節省費用,他花了兩個多小時找了一家小旅館,等到吃上當天的第一頓飯時,已是夜裏11點鐘。第二天,金春燮找到了上海黨史研究室了解情況。接下來的幾天裏,他又陸續去了合肥、南京、天津、大連等8個城市,行程達2萬多公里。在歷次尋找中,金春燮最得意的收穫就是找到了童長榮的小學老師之子。這位老先生提供了當年父親獎勵童長榮的一塊歙硯,成為現在童長榮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回到汪清後,金春燮與兩位作家一起,寫作出《民族英雄童長榮》一書。金春燮説:“我不想讓歷史在我們這代斷了茬,更不想讓抗聯烈士變成‘無名烈士’。走點路不算什麼,能把烈士的事跡傳下去,才是我最大的心願。”
汪清縣第二任縣委書記金香河是金春燮不辭辛勞苦苦查尋的第二個人。最終,金春燮找到了他的孫子,建起了烈士陵園。
金春燮查尋的第三位是抗日鬥士金錦女。又是一番波折,他找到了烈士的親妹妹。
此外,讓金春燮難忘的是,他找到了“四道河子慘案”倖存者、今年87歲的趙月珍,她是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的歷史見證人。
邊學邊用,苦攻建築關
第三個故事,建設烈士陵園、墓碑。“我當過文化局長,當副書記時分管過很多經濟部門,唯獨沒有幹過建築,而為烈士樹碑需要建築方面的知識。”金春燮遇到了難題。於是,他從零開始,用啥學啥。為確認童長榮半身塑像的尺寸和比例關係,金老拿報紙裁成不同的尺寸貼在辦公室的墻上,反覆比量題字的大小、結構,直到滿意為止。他説:“我自己設計塑像,一來是表達對烈士的敬仰之情,二來也能節約不少設計費。”
2009年7月,金春燮開始為國際主義戰士伊田助男立碑。他和另外兩個老同志一起,天不亮就去墓地清理雜草,每天吃麵包、泡菜,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堅持了3天,終於把草除完了。可墓地所在地早已劃撥給了當地農民,為保住這塊地,金春燮就去找村民協商,村民説給日本人立碑堅決不行。金春燮便回到縣黨史館,把伊田助男的遺書連夜印刷了100份分發給村民,告訴村民伊田助男曾經為了幫助中國,把10萬發子彈送給了遊擊隊,自己卻飲彈自盡。最終,村民被打動了,不僅同意保留那塊地,還在施工時義務幫助金春燮幹活。金春燮説:“建伊田助男的墓碑就是為了説明兩點,一是日本人面對這些鐵證,無法否認侵華歷史;二是廣大日本人民還是愛好和平的。”
在金春燮的努力下,汪清縣目前形成了兩條紅色旅遊路線:一條有著小汪清抗日根據地遺址、小汪清慘案紀念碑、東滿特委當時的醫院水井被服廠印刷廠等遺址;另一條有著童長榮烈士陵園和腰營溝、羅子溝兩個抗日根據地遺址。為讓後人了解東北抗聯鬥爭的艱苦卓絕,親身體驗抗聯戰士們的“家”,金春燮建了4個密營。密營是當時部隊休整、糧食供給、傷員療養和後勤保障都需要的場所。它是由原木累成的小木屋,裏面只有一個破舊的行軍灶和一張乾草鋪的土炕。東北冬季漫長而寒冷,許多戰士和衣睡下後就再也沒有起來。
金春燮在花甲之年還學會了用電腦打字,每天淩晨3點起床寫書。他先後編寫了《不朽的豐碑》《汪清紅色記憶》《閃光的足跡》《戰鬥在白山黑水》等100多萬字的歷史資料,他還辦了不少展覽,創辦了“汪清英烈網”。他曾資助過的一個小姑娘肖秋琪説:“我去過金爺爺辦的抗戰博物館,沒想到汪清這麼小的地方,居然有這麼多的故事,這些展覽豐富了我的知識。”作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金春燮對不少困難學生的教育很關心,10年來他共籌措引進250多萬元助學金,幫助1700多名貧困生解了燃眉之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