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活是取之不盡的寶庫

  • 發佈時間:2015-08-23 05:46:3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大為的畫風剛健俊朗,風骨清雅。《馬背上的民族》如同一個英雄民族的秘史;《草原上的歌》宛若與歷史老人進行命運的對話;《百駝圖》仿佛讓人看到了一座座有力的山峰……他的作品像詩含蓄唯美,又像歌聲綿長悠揚,被人們稱為當代中國美術界之“邊塞詩人”。

  劉大為出生在山東年畫之鄉濰坊。祖父喜愛詩文書法,祖母擅長扎風箏、剪窗花。他幼年就跟隨祖父、祖母讀唐詩、寫正楷、扎風箏、畫圖畫。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民間藝術環境的浸染,使他從小喜愛上詩書繪畫。

  6歲時,劉大為隨父親支邊移居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11歲時,他創作的第一張大幅水彩畫《五一群眾集會遊行》被老師裝裱挂在學校辦公室門口。從這幅作品中,少年劉大為已經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句話的真諦。

  後來,蒙古族和其他一些西部少數民族人物成為他一生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談起草原文化,劉大為的眼底都會泛起淳樸的光澤,言語也變得沉緩深情:“幾十年在內蒙古的生活積累,使我對草原生活非常熟悉。每次去新疆看那裏的集市巴扎,維吾爾族群眾買上東西騎著毛驢歸來的場景都令我興奮、難忘。”生活的積累、提煉讓他完成了藝術的昇華。他認為,雖然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條件艱苦,但是當地人純真樂觀、積極向上,這種樂天精神對劉大為的藝術創作影響很深,他的作品中常常能表現出激勵、愉悅、明亮的色彩。

  “關注社會、體味民生、深入生活、表現時代”是劉大為的藝術宗旨。不論是呈現史詩般厚重的中國現代和當代題材的歷史畫,還是富有真情實感和生活氣息的少數民族主題畫作,時代和人民,永遠是劉大為作畫的背景和支撐。

  2012年12月,劉大為帶領中國美協畫家采風團來到雲南省西雙版納南糯山腳下,他們即將上山到哈尼族丫口老寨繪畫采風。一次原本平常的旅程因為一場大雨而變得特別,“當地百姓為了我們上山方便,特意把唯一一條傍山土路用土墊平。結果沒承想我們到達前夜突然下雨,新墊的土全變成泥漿,反倒使車輪打滑,我們的車差點翻進萬丈深淵”。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大為至今難忘。

  在村裏,美術家一行還了解到,因為交通不便,當地茶葉外運、孩子上學、百姓看病都很困難。於是,大家決定集資修一條通往山下的路。半年之後,一條水泥路修好了。正式通車那天,劉大為一行再次來到丫口老寨,在一片鑼鼓喧天的喜慶氣氛中,他揮筆作畫,記錄下了哈尼族同胞的笑臉。

  人民群眾的生活是五顏六色的。在內蒙古包頭鋼鐵集團,他用手中的畫筆描繪了現代化工業的生産場面:在稀土鋼板材公司7號高爐主控室,主控室操作人員正在遠端操作高爐生産,於是他的筆下描繪出鐵水噴涌而出的場景。劉大為説,很多年前,他曾赴包鋼1號、2號高爐現場采風,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煉鐵工人手持鋼釬在高爐前忙碌的身影,如今看到乾淨整潔的出鐵場和現代化的高爐操作,時代的變遷令人備受鼓舞。

  在延安,他專門走訪了毛主席召開文藝座談會的楊家嶺,重溫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親歷延安才知道,我們從書本裏得知的史實遠遠不夠,在這裡,有太多躲在歷史深處的記憶未被喚醒,有太多藝術題材等待開掘,有太多被蘊藏的創作激情一觸即發,似乎這裡孕育著無盡的力量能隨時牽引著畫筆展開創作。”劉大為説,這些感受無一不在印證著藝術家走進生活的必要性。事實上,深入生活的意義不僅限于創作素材的開發、創作題材的充實,有時甚至能“頓悟”出更為恰當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

  “我們恰逢盛世,文化藝術繁榮發展,各類展覽和美術活動十分活躍,但是在成績的背後,我們也看到當下美術創作存在一些問題、一些遺憾。”劉大為説,“尤其是在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中能夠震撼人的、有分量的作品還不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生活的體驗、感受不深,受到了浮躁之風的影響”。

  劉大為説:“藝術家在實現藝術理念的同時,也要去服務人民。我們作為當代藝術家、理論家,要為這個目標去服務,這是社會責任,藝術家應當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和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