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援藏幹部為雪域注入發展動力

  • 發佈時間:2015-08-22 03:21:1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八月的高原天高雲淡。在喜馬拉雅和岡底斯兩大山脈的峽谷中,有一個地處三國交界的小縣城,它就是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香巴拉”的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普蘭縣。

  沿著乾淨的柏油公路進入孔雀河谷,記者看到,農田中的油菜花與隨風搖曳的青稞黃綠相間,道路旁的林草和白頂大棚交相輝映。在普蘭縣的早市上,翠綠的黃瓜、紅艷艷的聖女果和香甜的蜜瓜等各色蔬果非常新鮮。

  兩年前,普蘭縣銷售的蔬菜還只有蘿蔔、白菜、馬鈴薯“老三樣”,水果得從喀什、拉薩等地長途運輸而來,草莓售價高達120元一斤。如今,普蘭縣的蔬菜瓜果不僅實現自給自足,還銷往阿裏地區其他地方,普蘭黃瓜、聖女果在周邊地區都小有名氣。

  這些改變是在援藏幹部高寶軍到普蘭擔任縣委書記後發生的。援藏前,高寶軍任陜西省延安市委副秘書長,2013年,他告別妻兒,來到普蘭縣。經過多次實地調研,高寶軍發現,與阿裏其他高寒牧區不同,普蘭縣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適宜發展耕種業和林業。高寶軍開始琢磨,能否發展大棚種植,帶領當地百姓致富。

  在他的帶領下,縣領導班子確立了“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下決心改變傳統生産方式,通過三種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農戶把土地租給公司,每畝地可得1300元;農戶到種植基地務工,每天可獲得150元工資;公司免費提供給農戶27座大棚,用於農戶自營增收。

  沒想到,在説服農戶進行土地流轉時,遇到不少困難。過去,普蘭縣也搞過大棚種植,但由於技術不到位,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當地農戶認為,大棚種植不可靠。為了説服農戶,高寶軍一戶一戶地走訪,不少農戶被他的誠意感動,答應試試看。

  普蘭縣委、縣政府啟動現代農牧業示範基地項目,初期建立10個大棚作為試點,啟動資金300多萬元。

  宗珍桑姆是普蘭縣吉讓村的普通村民,家裏有27畝地,其中22畝租給了公司,還有一座免費大棚種植馬鈴薯。平時,宗珍桑姆到農牧業示範基地務工。去年,宗珍桑姆的各項收入共計4萬餘元,是2013年的3倍。

  截至目前,普蘭縣有溫室大棚140座,種植各類苗木超過5萬株,既豐富了當地百姓的“菜籃子”、改善了生態環境,又

  帶動了群眾增收。在普蘭縣,大家親切地叫高寶軍為“菜籃子”書記。

  記者了解到,在雪域高原,有一批像高寶軍這樣的援藏幹部。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河北、陜西兩省對口支援阿裏地區及噶爾、普蘭、札達、日土四縣。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又確定國家電網、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國有企業對口支援阿裏地區措勤、改則、革吉三縣。河北、陜西兩省和三大公司共向阿裏地區選派援藏幹部460人,其中黨政幹部306人、佔總數的66.5%,專業技術人才154人、佔總數的33.5%。同時,援藏幹部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技術人才比例由第一批的19%提高到第七批的58%,涵蓋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科研、司法等領域。

  高寶軍説,“選擇援藏,就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我認為,‘老西藏精神’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都有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內涵。在新時代,援藏幹部不僅要秉持‘老西藏精神’,還要勇於創新,幫助當地群眾找到致富之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