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實體商業,換種活法

  • 發佈時間:2015-08-18 05:29:42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佳瑩

  上周,阿里巴巴和蘇寧雲商兩大巨頭宣佈攜手合作,無論對網際網路行業還是實體商業而言都是一次不小的震動。在網際網路大潮之下,實體商業對“網際網路奇兵”的看法經歷了從看不起,到看不懂,再到面對窘境奮起轉型的曲折過程。線上上線下的商業大戰硝煙瀰漫之際,在雙線融合帶來的一次次驚喜之中,實體商業、尤其是傳統零售業出路在哪兒?企業的商業戰略該何去何從?這些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日前,由省商業總會、省商業經濟學會等發起的首屆“錢塘商業論壇”在杭舉行,以探索和創造“新商業文明”為宗旨,將主題鎖定為“網際網路與實體商業(零售業)之創新發展”。

  揭開智慧商業篇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談及傳統實體店和電商時,曾用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實體店與電商之間,是一場大刀與機關槍的對壘。不得不承認,在網際網路資訊技術與商業的快速融合進程中,以百貨業為代表的傳統零售業態和以商品交易市場為代表的商品批發業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傳統實體商業遇到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而網上零售總額2.79億元,增長幅度達49.7%。當下,網路零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的比例達10.6%,這一比例已高於日本和南韓,相當於美國、英國的同期水準,網路零售勢頭正盛。與此同時,據零售業門戶網站聯商網發佈的《2014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去年全國主要零售企業(超市、百貨)共關店201家,其中更不乏外商投資的大賣場。

  就在傳統零售業整體進入低速增長的困境時,智慧商業的時代大幕業已拉開。如今,如果你要用餐,首先想到的或許就是打開“大眾點評”,看看不同商家的評價和花費,選中一家後隨即打開“百度地圖”找到地址,再通過打車軟體到店用餐,最後用支付軟體進行付款。無疑,整個購物市場業已呈現出新的生態圈,而非傳統的單向鏈條。

  參與論壇的不少專家表示,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終端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深度融合,流通和商業日益走向智慧、高效和便捷,商業行為也呈現出數字化、智慧化、可視化、高效化的特徵,智慧商業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現實。

  “新的商業文明特點是什麼,我認為是商業與資訊化的深度融合。”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志剛説。

  鎖定不可替代性

  “時空的零差距是商業追求的最高境界,線下商業不可能被替代,傳統實體店擁有珍貴的網點資源,這些網點更貼近顧客,擁有獨特的優勢。”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向欣表示,儘管受到網際網路市場衝擊,實體商業仍可在其不可替代性上有所作為,而在各類業態中,便利店的發展無疑是最好的例子。

  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專業店、超市和百貨店銷售額分別增長5.8%、5.5%和4.1%,比上年分別回落1.7、2.8和6.2個百分點。“在這一組不溫不火的數字面前,便利店這一業態的銷售增長幅度卻達8.2%,格外亮眼。”向欣説。據了解,在傳統賣場增長遇到瓶頸的同時,不少商業巨頭積極涉足社區商業和便利店業態,家樂福開始在中國經營便利店品牌“Easy家樂福”,麥德龍也在上海建起了“合麥家”。在論壇現場,華潤萬家華東區小業態總監鄭尉霞也告訴記者,華潤萬家在便利店這一業態的銷售增長幅度已達到18%,2020年戰略目標是將目前2700家左右的小店舖增至7000余家。

  便利店的異軍突起靠的是什麼?尼爾森零售商研究中國區總監唐東分析指出,便利店受網上的影響比較小,根本原因是其30%到40%的銷量來源是熟食,這種即時消費的小額商品是網際網路購物較難取代的。

  那麼,如何利用這些實體商業中的不可替代性出奇制勝?在論壇上,柒-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內田慎治用一盤“宮保雞丁”分享了其銷售額常年保持在本土便利店3倍以上的秘訣。最初,柒-拾壹在天津銷售的宮保雞丁與在北京銷售的食材搭配完全一樣,然而在銷售成績不佳後,柒-拾壹將宮保雞丁中的每種食材與天津知名酒店仔細對照發現,在天津受歡迎的宮保雞丁原材料並不是大蔥與筍,而是黃瓜與胡蘿蔔。通過改善後,原來在12個菜品中銷量僅排第五位的宮保雞丁迅速上升至第二位,銷售額也升至改善前的1.5倍。

  柒-拾壹清晰認識到了便利店在快餐食品銷售上的不可替代性,並通過對食品糖度、食材配搭等進行專業分析,精準放大了這一不可替代性。“所以對於我們來説更重要的是做好每一個細小的工作,從而為消費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內田慎治説。

  便利店的異軍突起只是一角,確然,實體商業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通過悉心經營不可替代性以治愈消費者的“痛點”。

  適應數據新法則

  個人定制和大規模生産可以相容嗎?可以,只要你和大數據在一起。TCL集團O2O公司總經理楊斌在論壇上分享了他熟知的一家服裝企業的做法:將所生産西裝的所有組件標準化,在數據庫中每一種紐扣、每一類口袋都設置有一個電子標簽,於是各個組件便可根據客戶的不同組合需求進行“拼裝式”的大規模生産,在一個小時內,幾十款不同樣式的定制西裝得以走下流水線。

  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在這個消費者決定産品的時代,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將碎片化的需求由銷售末端傳導到各個環節,經過供應鏈的快速響應生産出産品,並迅速傳送到顧客手中。

  “過去許多企業把售後服務看做成本部門,其實這是一個互動部門、效率部門。當下,任何一個公司但凡想成長,首先需要變身數據採集公司。”楊斌認為,每個企業都會與消費者發生接觸,在管理過程中要注重把每一個“觸點”上的數據進行整合化管理,以形成數據産品,讓決策基於數據來進行。

  “實體零售遠遠低估了自己的價值,沒有好好挖掘手裏的金礦。”鄭尉霞表示,如今華潤萬家手頭的數據分析工具可以做到,在客戶購買了一定量的奶粉以後,預估出客戶消化産品的時間,在下一次購買時,及時為顧客遞送上奶粉券,以成功增加客戶黏性。據了解,在借助這一數據分析工具後,華潤萬家的會員消費佔比已從50%迅速上升到60%以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