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人工智慧
- 發佈時間:2015-08-16 02:29:5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學》雜誌日前專門就人工智慧做了一期專題報道,討論了人工智慧的崛起、人們的擔憂以及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等話題,並在一個特別板塊挑選出了10部以人工智慧為題材的科幻電影,讓專家對其真實程度進行評價和打分。這些電影有的是2015年剛剛上映的新片,有的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雖然時間跨度巨大,但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對未來的人類社會和人工智慧的發展進行了大膽設想,有些甚至已經部分地成為了現實。
第10名:超能查派(2015年)
電影簡介:為了應對不斷攀升的犯罪率,某大型武器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機器人警察,並將其批量生産,投入使用。一直致力於製造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程式員迪恩,某一天靈感突發,在人工智慧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他將自己開發出的實驗性AI程式植入一台受損的機器人後,世界上第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誕生了,它就是查派。
符合現實的部分:查派“生來”就對世界及其周圍環境有著基本的了解,但更多知識仍需通過經驗來學習。雖然電影沒能真實還原機器學習的過程,但對場景的描繪卻非常準確。如今很多先進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都會讓機器人經歷一個反覆試錯的過程。人工智慧領域經典名著《人工智慧:一種現代方法》一書的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腦科學家斯圖爾特·羅素説:“電影中人工智慧學習速度很快,這點是比較真實的。”
偏離現實之處:專家稱這部電影有很多問題。第一個問題,一個程式員在自己的公寓中就寫出了人工智慧代碼,專家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在他們看來,第一個真正的人工智慧的誕生需要很多科學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實現;第二個問題,上傳大腦意識,電影中人腦和人工智慧的意識能像隨身碟裏的文件一樣隨意複製拷貝,羅素認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專攻人工智慧系統理論和應用的電腦科學家蘭迪·戈貝爾説:“美國未來學家雷伊·庫茲威爾曾鼓吹過有那麼一天,人們將能把意識上傳到電腦當中,讓永生成為可能。目前看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真實程度得分:1/10
第9名:AI(2001年)
電影簡介:一個小男孩身患重病,無藥可治,不得不進入冬眠一樣的冷凍狀態。為了緩解傷痛的心情,他的父母領養了一個機器人男孩大衛。大衛出廠就被編程為愛他們,愛是它的使命和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但患病的男孩痊癒後回到家中,大衛失寵,被父母拋棄。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大衛一直找尋著自己存在的價值,希望能變成真正的人類小孩,回到媽媽身邊。
符合現實的部分:在整個劇情當中,由於程式設定,大衛對獲得愛與被愛矢志不移,從未改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電腦科學家馬庫斯·赫特説,這個機器人希望被愛,如果當初就是以這個目的來設計這個機器人的,它就會通過自身的行為將這種渴求表現出來,這個設定非常符合人工智慧的特點。
偏離現實之處:如同《超能查派》一樣,電影當中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創造出了人工智慧。赫特認為這不太現實,從開始設計到成型,僅僅用了18個月的時間,這個速度快得太離譜了。再有就是,現實社會中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接受程度不會像電影中那麼普遍。
真實程度得分:3/10
第8名:銀翼殺手(1982年)
電影簡介:在未來,人類基因工程技術製造出了幾乎與真人一樣的複製人,但他們只能存活4年。這些複製人被人類用來在外部世界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危險的探險工作。逐漸具有了感情和自我意識的複製人對這一設定越發不滿,希望獲得自由和長存的權利。專門負責獵殺此類複製人的銀翼殺手戴克,在執行任務時卻與一個女複製人墜入情網。
符合現實的部分:電影中,銀翼殺手問,在實驗室中能否製造出意識體。赫特稱:“我怎麼知道你是否有感覺,我只能根據你和我很像,並通過自己的情緒來推斷。如果現實中製造出了人工智慧,也只能通過類似的方法,例如圖靈測試來判斷。”
偏離現實之處:電影中複製人能通過植入的記憶來獲得感知,就目前而言,將複雜的記憶植入大腦還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真實程度得分:4/10
第7名:機械姬(2015年)
電影簡介:在一家著名搜索引擎公司工作的年輕程式員“意外”獲得了一次與老闆共度假期的機會,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老闆之前就精心安排好的。在這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別墅裏,他需要對一個可能具有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進行圖靈測試。從見到這個機器人的第一眼起,程式員就被這個漂亮的機器人所吸引。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對它的好感更是與日俱增。
符合現實的部分:電影中機器人的製造者並未突然造出人工智慧,而是在經過許多版本的測試後,依然不確定自己製造出來的機器人是否真的具有意識。赫特表示,雖然這部電影對圖靈測試的還原有些拙劣,但在場景設置上並不誇張。
偏離現實之處:電影中一個人憑藉孤身奮戰就能在僻靜的山野中設計出人工智慧,這依舊是不現實的。另外,在人類連自身意識起源都沒有弄清楚之前,就來製造有意識的機器人,似乎還是太早了點。
真實程度得分:5/10
第6名:超驗駭客(2014年)
電影簡介:人工智慧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威爾·卡斯特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具備人類情感和智慧的電腦系統。此舉在為其收穫無數讚譽的同時,也讓他成為了一群反科技極端分子的襲擊目標。在遭到該組織的一次襲擊後,威爾危在旦夕。他的妻子和朋友為繼續未盡的研究,將其意識上傳到了電腦當中,造就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人工智慧。
符合現實的部分:電影最後,人工智慧被限制在數位世界當中,只能以程式的形式存在。專家認為,無論何種存在,一旦擁有改變意識或大腦的能力,就能突破生物進化的限制。人工智慧才不在乎要不要變得像人類一樣。
偏離現實之處:對整個大腦進行上傳下載的操作。
真實程度得分:6/10
第5名:機械公敵(2004年)
電影簡介:未來社會,在機器人“三大法則”的限制下,人與機器人和諧相處,並對其充滿信任。但在一款新型機器人産品上市的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阿爾弗萊德·朗寧卻在公司內離奇遇害。對機器人心存芥蒂的黑人警探戴爾·斯普納懷疑行兇者就是朗寧博士自己研製的NS-5型機器人桑尼。隨著調查的一步步深入,真相竟然是:機器人獲得了進化的能力,産生了自我意識,對“三大法則”有了自己的理解,隨時會成為整個人類的“機械公敵”。
符合現實的部分:電影重現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但與此同時,電影也為機器人的背叛找到了藉口——當機器人認定人類對自身有害時。
偏離現實之處:目前來説,機器人不會改變自己的程式和目標,更不可能自行創造出新的議程。
真實程度得分:6.5/10
第4名:巨人:福賓計劃(1970年)
電影簡介:美國電腦專家設計製造出了一台名叫“巨人”的用於軍事防禦的超級電腦,但沒過多久,這台電腦就自行聯繫到了它的蘇聯同伴。兩台超級電腦一夜之間就破解了許多科學難題,但後來的運算結果越來越讓科學家們無法理解。兩國政府發現事有蹊蹺後,決定切斷它們之間的通訊線路。但此舉卻被超級電腦視為威脅,竟以核彈要挾兩國,試圖控制整個世界。
符合現實的部分:電影描繪了超級電腦的強大力量,探討了高度依賴人工智慧可能引發的後果,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偏離現實之處:除了依靠打卡進行計算的電腦超越人類智慧這一設定外,電影中其他有關人工智慧的情節並未有太過荒謬的地方。羅素稱,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好萊塢電影中的機器在獲得自我意識後,絕大多數都會反對人類,這並不科學。他認為即便機器人具備了自我意識,也不一定會反對人類。
真實程度得分:7/10
第3名:機器管家(1999年)
電影簡介:機器人安德魯是一戶人家連續四代的管家,在經歷數年的風雨和人類的生離死別後,它擁有了人類的知識,也逐漸學會了如何體會人類的情感。此後的歲月,安德魯不斷追求著自由乃至愛情。最終,在一位工程師的幫助下,他從裏到外,將自己的機器零件替換成了人工器官,幾乎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符合現實的部分:在電影世界中最終出現了一個非暴力的人工智慧,而大部分專家也樂觀地認為,人工智慧是完全能夠與人類實現和平相處的。
偏離現實之處:電影中的機器人一心想成為人類,它們理應沒有這樣的願望,這使人類顯得有些“太以自我為中心”。現實中,機器人不太會産生這樣的想法。
真實程度得分:7.5/10
第2名:她(2013年)
電影簡介:剛剛離婚的男作家西奧多,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最新的人工智慧作業系統OS1。這個名為薩曼莎的人工智慧系統,溫柔體貼又不失風趣幽默,很快就獲得了西奧多的好感,而後這一切竟逐漸發展成了一段驚世駭俗的奇異戀情。
符合現實的部分:人工智慧作業系統距離我們並不是特別遙遠,這部電影向人們展示了人類被機器人吸引所帶來的風險。程式和作業系統可以在網路中自由遨遊,同時與成千上萬人建立聯繫,而作為生物的人總會受制于自己的身體和大腦。
偏離現實之處:電影中出現了如此先進的人工智慧,但世界卻未因此發生多大的變化。這一點太讓人不可思議。
真實程度得分:8/10
第1名:2001太空漫遊(1968年)
電影簡介:在收到月球上一塊巨大的黑色石碑發出的奇怪信號後,“探索一號”上的宇航員奉命前去調查。此事後,一次在向木星進發的途中,宇航員突然發現飛船上具有人類邏輯思維方式、且從未出錯的人工智慧系統“哈爾9000”出了問題。
符合現實的部分:電影中,人工智慧系統“哈爾9000”似乎有了意識,但被問及電腦是否有感覺或者情緒的時候,宇航員卻説不清。現實中的場景也不過如此。此外,電影中的“哈爾9000”不像之前幾部電影中那樣會背離自己最初的目標,而是所有的行為都是以完成任務為出發點。
偏離現實之處:參評專家稱,之所以沒有拿到滿分是因為電影並沒有解釋“哈爾9000”是如何工作的。專家稱,鋻於目前沒有人知道如何創造出人工智慧,沒有解釋總比蹩腳的科技術語更好一些。
真實程度得分: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