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沒給任何人留下欠條”

  • 發佈時間:2015-08-13 04:34: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王桂蘭,1957年出生,197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遼寧省錦州北鎮市正安鎮正三村團支部書記、村婦代會主任、村委會主任,1995年當選正三村黨支部書記,2003年正二村、正三村合併後任正二村黨支部書記,今年6月任正二村黨總支書記。先後被評為遼寧省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産黨員和“全國十大最美村官”。

  “人的一生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我要做天上的星,春來無語,秋去無聲,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將無愧無悔,因為我沒給任何人留下欠條。” —王桂蘭

  8月上旬的一個中午,雖然剛剛下過雨,天氣仍然悶熱,沒有一絲涼風。在遼寧省錦州北鎮市正安鎮正二村村委會院內,一位婦女頭戴防護帽,雙腿跨坐在已經點火的黑色摩托車上,正打著電話。她聲音洪亮、語速很快,見到記者,只是點點頭,算是打了招呼。她面色黝黑,汗珠順著額頭不住流下,在烈日下閃閃發光。打罷電話,她麻利地跨下車熄火,滿臉笑容,邊走邊説,“來了個大學生村官,我正要去接呢,就接到電話説你們要來,請其他人去接吧”。她正是記者要採訪的王桂蘭。

  王桂蘭指著剛剛竣工的三層村委會大樓,對記者説,“我們剛剛搬進來,領你們參觀參觀”。

  三樓的大會議室寬敞明亮,雪白的墻壁上懸挂的幾幅全國著名村黨支部書記畫像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王桂蘭指著畫像説:“他們是我心中的偶像,吳仁寶和毛豐美已經走了,可我現在還走不了,答應父老鄉親的事還沒辦完呢!”看到她那種精、氣、神,記者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患白血病17年、糖尿病10年的危重病人。

  “幹部有思路,群眾致富有出路”

  正二村土地貧瘠,十年九旱,曾是令人頭疼的“老大難村”。要引領群眾致富,關鍵在於找到好的門路。正二村的出路在哪?王桂蘭告訴記者,“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建設新農村,不是修兩條路、蓋幾間房就能解決的事情,而是要讓生活在這裡的農民有幸福感,前提是必須得有錢”。當時,建村辦企業,成為村黨支書王桂蘭考慮的頭等大事。她下了三步棋:

  一是發展稅源型工業。先是吸引大連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北鎮市幽州酒業有限公司。隨後幫助企業聯繫金融機構,爭取流動資金,不斷擴大生産規模,完成商標註冊,成功促成瓶裝白酒在北鎮、黑山、阜新、義縣等地的順利銷售。當年,該企業便年産純糧型白酒500噸,安置100多人就業,每年上繳稅金100多萬元,成為北鎮市新增工業規模企業。

  二是發展高效型農業。先後開發綠色無公害葡萄和花生産業:共發展綠色無公害葡萄1000畝,開發綠色無公害花生3500畝。同時以“三通、四有、兩分離”為標準,開發了5個千頭豬場和萬隻雞場,全村養豬達到2萬頭,養雞10萬隻。今天的正二村,農民的收入翻了十幾倍。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還要走出去,多掙錢也多長見識。”王桂蘭總是這樣動員村裏的富餘勞動力。於是,正二村成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對全村富餘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涉及豆芽菜生産、農機修理等六大專業。此外,還同省內外大型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建立長期聯繫,開展就業對接服務,使村裏的勞動力逐步向城裏轉移。目前,村裏已轉移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73%。如今,正二村村民已遍佈全國18個省(區、市)、140個地級市。

  三是發展商貿産業。借助北阜公路、大高線從村中通過的優勢,大力發展建材、農資、飼料、餐飲、修理、美發等個體私營經濟。目前,全村個體工商戶達到50戶,每年“三産”創收2500萬元;共有60多戶在城裏購買了樓房,200多戶購置了汽車,18戶建起了小樓;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手機入戶率實現100%。

  王桂蘭經常對村幹部説的一句話就是:“幹部有思路,群眾致富有出路。”把好的藍圖變成現實靠什麼?王桂蘭的法寶之一就是黨建。她針對本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實際,增設了外出黨員聯繫互助崗,先後在山西、北京等地建立了7個臨時黨小組和10個流動黨員中心戶,做到了本村黨員流動到哪,黨支部就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哪。她還組織成立了以助耕、助學、助貧、助老為主要內容的“四助”義務服務隊,帶領在家的黨員幫助外出村民照顧好留守上學兒童,義務為他們看家護院。同時,他們還為在家的老人提供買菜、代交電話費、電費等“一條龍”服務,解決了外出務工村民的後顧之憂。

  2010年,村裏投資18萬元,新建村部155平方米,修建文化活動廣場700平方米,文化室藏書2000余冊,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切,使一個人心散、領導愁、村民怨的“老大難”村變成了人人安心致富、戶戶安居樂業的文明村、平安村。

  “群眾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正安鎮黨委書記肖峰告訴記者,“王桂蘭心裏裝著村裏所有的事,在她眼裏,群眾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在偉業養豬合作社組長鄭玉偉家,其妻徐桂俠向記者介紹了夫妻倆致富的故事。2002年,夫妻倆出租了自家土地,拿著這筆錢,到貴州六盤水開了家小飯店。可半年過去,因水土不服患病,夫妻倆無奈只能回到家鄉。“當時,賠了個精光,全家6口人,今後怎麼生活?”他們絕望了。

  當時,為帶領群眾致富,王桂蘭開始養豬,並向群眾傳授養豬技術。她得知鄭玉偉一家的遭遇後,主動拿出家裏買仔豬的500元錢,借給他們養豬,並協調土地承包戶提前解除承包合同,為他家找到荒地蓋了簡易豬舍。回想從第一隻豬養起,到現今發展成為年出欄1000頭豬的經歷,徐桂俠眼眶濕潤了,“沒有桂蘭書記的幫助,哪有我們一家人的今天啊”。

  村民關寶合、李義海還記得,當年種植葡萄缺少資金,王桂蘭借給他們6000元。村民宋世海的女兒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王桂蘭得知後,不但幫她交了學費,還資助她一直讀完初中。困難戶肖雲離異後,與80多歲的老父親一起艱難生活,王桂蘭一直把這家人的生活冷暖放在心上。2008年,肖雲和他的父親相繼去世,王桂蘭拿出自己的錢給無親無故的父子倆操辦了喪事。

  64歲的劉恩全動情地説,“王書記説實話,辦實事,時刻想著咱老百姓。那年,我老伴得了心臟病,家裏窮得沒有種地的錢,愁得我好幾宿睡不著覺。王書記聽説了,來到我們家,掏出自家的錢放在我手上。到現在,這錢還沒還上呢”。

  村民們都説:“王書記為我們辦的事太多、太多了,就像天上的星星,能夠看得見,就是數不清啊!”“有困難,找桂蘭”,是正二村人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只要心裏裝著鄉親,就沒有走不通的路”

  為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王桂蘭多次同上級領導進京赴省,爭取到國家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省級專項扶持資金2400萬元,把貧瘠的土地改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高産田。正二村水源匱乏,每年1月至5月,各家各戶的水井都沒水吃。為解決這一難題,她千方百計爭取專項資金,發動黨員幹部獻工獻勞,終於安裝上了自來水,使全村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純凈水。

  正二村黨員岳俊華回憶説:“前些年,我們村裏的路很不好走,坑坑洼洼,很多岔道都是死衚同。為此,外面收購豬、雞的車進不了村,群眾養的豬和雞都賣不上好價錢。”2002年,王桂蘭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大家一致同意開通十字街東西這條街道,與北阜公路相通。開通這條街道要動遷6戶,涉及34戶村民。王桂蘭便率先推倒涉及戶自己叔叔和弟弟家的大墻。白天,她和村幹部一起工作在修路的現場;晚上,還要去群眾家裏做思想工作,僅用一個月時間,便開通了一條300多米的街道。“路修成了,可桂蘭書記人曬黑了,還瘦了一大圈兒。”岳俊華告訴記者。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到處蚊蠅繞,家家堆亂草,春天塵土揚,雨後泥中跑”的難題,她狠抓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堅持植綠種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使全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王桂蘭興奮地告訴記者:“看到路邊的太陽能路燈沒有?一共50盞,一到晚上可亮呢,沒用村民花一分錢!”優美的村容村貌給老百姓創造了一個乾淨整潔、綠化美化的環境,正二村也因此被評為“省級環境優美村”。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各種矛盾交織,要當好農村領頭人,就必須敢於面對問題,善於化解矛盾。”王桂蘭覺得光靠自己眼勤、腿勤還不行,她又自置電腦,建立了村情民意調查數據庫,把常進屯入戶、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得來的資訊都登記在裏面。有了這個數據庫,她就可以及時了解群眾需求,通過下訪找問題、尋對策,想方設法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只要心裏裝著鄉親,就沒有走不通的路。”王桂蘭堅定地説。

  “我每一天都是賺的”

  1998年8月,王桂蘭被確診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這種病,需要做骨髓移植。而提取骨髓,需要30萬元治療費。得知消息,領導、親屬、群眾,以及許多部門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要為王桂蘭捐款,但她堅決不同意:“我怎麼能欠鄉親們的錢?只要有一線藥物治療的希望,我也不做骨髓移植。”王桂蘭的想法感動了醫療專家,他們為王桂蘭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案,令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17年來,王桂蘭與死神抗爭,與時間賽跑,把心血全部傾注在全村的各項建設上,唯獨忘了自己。就在村裏有了些變化,村民們開始過上好日子時,2007年,王桂蘭年僅52歲的丈夫因患癌症離她而去。“我要是再精心點,他的病也不會發展得這麼快。”每當談起這件事,她都深深地自責。王桂蘭自家的地,每一年,都是最後一個種上的。老伴去世後,家裏家外的活兒都靠她自己。肖峰對記者説,“春播大忙季節,她要照看著每一戶村民種上地,沒有種子,就幫著聯繫購買;沒有勞動力,她就下地幫人家播種;等所有人的事情都忙完了,她才想起自己”。

  鄉親們目睹了這些年村裏的變化:兩個村合併後欠下的90萬元外債還上了;種豆芽、養豬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村裏的柏油路修上了,路燈亮了;村裏有了留守兒童之家、助學助耕養老服務隊;村裏多次獲得各種榮譽,村民們挺直了腰……

  “得上這個病,我每一天都是賺的,百姓的事今天能辦,就絕不拖到明天,能辦到的抓緊辦,辦不到的要説明,千萬不能忽悠。”這是王桂蘭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

  岳俊華對記者説:“桂蘭書記就是我們村老百姓心中的一盞燈,鄉親們看到她就看到了希望。”

  談起今後的打算,王桂蘭告訴記者:“我有3個願望,第一個是,今年6月上級黨組織批准正二村黨支部為黨總支,下設6個支部,我要為黨組織吸收新鮮血液。現在我們村有100多名黨員,50歲以上黨員佔70%,培養和吸收青年人入黨迫在眉睫。第二個是,我已經是快60歲的人了,要配合組織培養和選好總支書記接班人。第三個是,村裏有豐富的溫泉資源,要儘快開發出來,打造溫泉村,為鄉親致富再拓展一個新渠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