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村民不富誓不休

  • 發佈時間:2015-08-13 04:32:3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于險峰張仁軍文/圖

  8月5日傍晚,遼寧省北鎮市正安鎮正二村的百姓匯聚到村部小廣場前,觀看以正二村黨總支書記王桂蘭為原型的影片《為了這片土地》。

  因為參加過電影的首映式,記者已經看過一遍,如今到故事的發生地再看,別有味道。當時參加首映式的王桂蘭向觀眾表示,她要堅持做家鄉的守望者,“村民不富誓不休”。

  正二村原是一個貧困落後的村子,王桂蘭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後,就立志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她克服重重困難,帶領群眾修村路、開工廠、清還債務、開辦便民服務中心……在相繼失去親人,自己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她20年如一日始終奔波在全村百姓的田間地頭,為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和村集體的發展而操勞。

  “接到王書記的電話,我也曾經猶豫過,當時我已經在北京任教,工資也不低,但我被王書記關心老百姓的真情所感動,答應她回村裏看孩子。”正二村留守兒童之家的“家長”姚俊蓮向記者講述了她在王桂蘭的幫助下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的事。

  姚俊蓮曾在村小學當過民辦教師,也願意從事教育工作,還説服她老公跟她一起幹。兒童之家從最初僅有幾名兒童發展到現在有70多名兒童。

  王桂蘭向記者介紹説:“村裏每年有1200多人外出務工,為了使他們站住腳,安下心闖市場,我組織在家的黨員和群眾成立了助學、助耕、義務治安服務隊,為外出戶看家護院,每年為外出村民代耕代種承包田近千畝,解除了外出人員的後顧之憂。”

  “實現富民強村,是我給百姓的堅定承諾。”王桂蘭1975年高中畢業回到村裏,曾擔任團支書、婦女主任、村主任,1995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我心裏很矛盾,家裏人也不同意我幹。那時正二村是有名的‘四多村’,即小偷小摸多、打架鬥毆多、封建迷信多、光棍多,生産條件落後,村風、民風較差。”

  因為村辦企業有37萬元外債,村幹部連工資都開不下去,要收拾這樣一個爛攤子,對王桂蘭一個女人來説,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當時思想鬥爭很激烈,最後我想黨和群眾信任我,選我當帶頭人,我就要好好幹。在召開的第一次黨員大會上,我就向大家承諾,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一定帶領百姓致富,走出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

  正二村屬丘陵地帶,一不靠山二不鄰水,地上無林地下無礦,自然資源匱乏,制約了村裏的經濟發展,如何使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王桂蘭苦思冥想的首要課題。結合村裏的實際,她制定了“一菜帶兩區”的規劃,一菜即豆芽菜,兩區即養殖小區和花生加工小區。

  豆芽菜是正二村發展經濟的一項支柱産業,最早村裏有20多戶外出生豆芽,每年收入很可觀。所以王桂蘭就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商量,在村上搞幾個培訓班,請楊愛群、張英濤給村民們講生豆芽的技術。

  2005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援下,成立了正二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十年來,先後培訓了生豆芽菜、建築業、美容美發、保安、家政服務、農機修理等技術,目前已向城市轉移勞動力1200多人,佔全村勞動力的75%,年創收入2500萬元。

  王桂蘭還帶領村民發展養雞、養豬等養殖業和花生米加工業,利用主産花生的優勢,成立了北嶽花生米加工出口有限公司,每年外銷花生米3000多萬噸,安置剩餘勞動力300多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