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治縣有良策 皆從民意來

  • 發佈時間:2015-07-21 06:14: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7月8日上午8點,陽光剛剛穿過秦嶺文筆山頂的薄霧,陜西省紫陽縣縣委書記王曉江便帶著司機下鄉了。再過兩天,他來到紫陽縣工作恰好9年。

  9年間,在安康市目標責任制考核中,紫陽縣從多年末位到連續4年獲評優秀;從曾經幹群關係緊張的“告狀大縣”到連續5年的全省信訪“三無縣”;9年間,全縣生産總值增長了4.8倍,財政收入增長9.3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3.7倍……紫陽大變,人們説“王書記真有辦法”,但在王曉江看來,好辦法往往就是“笨辦法”——常下鄉、多入戶,才能真正掌握縣情民意,才會找準黨委政府工作的著力點與群眾要求的結合點。

  “笨辦法”也是好辦法

  位於秦巴山區腹地的陜西省紫陽縣,“地無三尺平,十年九受災”,山大溝深,人口居住分散。“當年的交通條件很差,剛換的新輪胎一個月就磨得看不見胎紋了。”王曉江説。2006年7月上任之初,王曉江就屢屢碰到群眾圍堵縣政府大門的“窘境”,面對尖銳的幹群矛盾,王曉江利用週末休息時間,獨自駕車下鄉,不設目標,隨意進村入戶,逢人就聊。一個月行程上萬公里,跑遍了全縣所有鄉鎮。“群眾有問題卻無處説、無人理,久拖不決是造成幹群矛盾尖銳的根本原因。”王曉江還是用“笨辦法”——聽民聲做調研。

  2007年1月1日,時任縣長的王曉江公開了所有縣政府領導、部門一把手和各鄉鎮鎮長手機號。同時,他還動手設計了一份涵蓋社會民生、産業發展等問題的萬人調查問卷表,“群眾很熱情,一萬張問卷髮下去,回收了9700多份。”在傾聽百姓心聲的基礎上,紫陽縣提出實施20件城鄉惠民實事。其中,紫陽廣場的建設是城鄉群眾當時最迫切的願望。“當時,紫陽是全省唯一沒有廣場的縣城,西關是最適合建廣場的地段。”王曉江説,此前10年間,西關拆遷曾列入兩屆縣黨代會報告,都因拆遷難度太大而擱淺。為啃下這塊“硬骨頭”,王曉江和其他領導挨家挨戶走訪了廣場拆遷範圍內的居民,了解到癥結主要在於群眾不滿商業開發的建設模式。王曉江據此提出,完全純公益性建設,將原設計僅為6000多平方米的廣場擴展到15000平方米。找對了癥結就找出了辦法。原先拆了多年的工程僅用40多天就大功告成,無一戶越級陳情,比原商業開發方案還少投入1200萬元。

  只要認真傾聽群眾聲音,尊重群眾意願,根據群眾需求辦事,再難的工作都會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從此,紫陽縣每年都會開展“萬人問卷”調查活動,從群眾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確定來年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重點。

  在人流十分密集的紫陽廣場,有一塊巨大的便民服務公示牌,所有縣級領導、部門和鄉鎮黨政負責人的手機號碼都在這裡。“公佈電話,幹部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怨所難。”王曉江坦言,起初不少幹部對此存有顧慮,但現在已經習慣了,“其實,老百姓是很通情達理的。我回憶了一下,9年來,晚上10點半以後接到的群眾電話,總共也不到10個。”

  好辦法形成好機制

  上午9點多,王曉江已經坐在東木鎮村民陳從田的新居客廳。陳從田的新家位於移民搬遷集鎮新區。“我們全家就三口人,因此選擇了90平方米的房子,兼顧著搞了個農家樂。”陳從田臉上的愜意折射出紫陽移民安置政策的“順民意接地氣”。縣委副書記尹正濤介紹説:“2010年7月,陜南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後,省裏決定實施大規模避災移民搬遷,這是一項牽涉群眾切身利益的複雜工程。為此,我們沒有急於趕進度,而是在大量調研基礎上,制定了個性化的務實方案——尊重民意、以戶定建,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集鎮為主、産業同布。這幾年的實踐證明,我們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

  2012年、2013年,紫陽縣先後建立了全省首家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通了便民服務熱線,24小時專人接聽。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謝成彥説:“前者是我們主動延伸下去,後者是群眾主動反映上來,一來一去,聯繫群眾的渠道更加暢通了。”

  上午11點,紅椿鎮紀家溝村村民賀其珍到該鎮便民中心遞交了再生育審批表,工作人員張帆在核實資料後將審批表、戶口本等材料掃描上傳到行政審批系統,等待縣計生部門審批。與此同時,29公里外的縣城政務服務中心鎮級服務中心實時監控屏上已經顯示賀其珍的再生育審批處於受理狀態。

  在張帆的工作臺上,工卡上的AB崗字樣引起記者好奇,縣委常委王順利告訴記者:“這也是根據群眾意見設計的:農村群眾往往是利用週末趕集順帶辦事,但此時辦事部門卻放假休息。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AB崗,通過幹部倒休,確保鎮機關和縣政務中心365天上班,隨時服務群眾。”

  走進紫陽縣行政服務中心,各個窗口井然有序。“為解決行政審批中的暗箱操作等老大難問題,我們主動公開縣級權力清單,把全縣51個縣級職能部門所承擔的418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納入中心辦理。中心實行一個窗口收費,系統自動生成繳費單據,徹底杜絕了人情減免和亂收費。”紫陽縣縣長趙立根説。

  2014年,紫陽將便民服務中心升級為政務服務中心,強力推進審批職能整合,全面推行政務服務“全程代理”。中心面向群眾和企業服務,城區5個分中心與21個鎮便民大廳聯網辦公,365天上班,聯網審批。通過簡化程式、下放權力,壓縮法定審批時限50%以上;建立電子行政審批系統,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內部運作、網路處理、電子監察、限時辦結、統一送達”的全程代理運作模式。

  通過內部網路運作,形成了前臺窗口受理、後臺部門審批、過程中心管理的審管分離格局,辦事群眾與審批人員不見面,構建防腐“隔離墻”。審批事項各環節由電子監察系統全程跟蹤,對即將到期的事項自動預警、提醒,群眾辦的每一件事、審批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記錄。

  好機制培養好幹部

  下午1點多,從紅椿鎮返回縣城的途中,當汽車行駛至一處三岔路口,王曉江突然要求司機臨時改道,開上一條坡度很大的鄉村旅遊路。“上個月來這裡時發現品質問題要求他們返工,我再去看看。”隨機調查是王曉江下鄉的另一個“笨辦法”。

  “你好,我是紫陽縣社情民意服務中心,您是不是紅椿鎮的?耽誤你幾分鐘時間,你覺得和去年相比紅椿有沒有啥變化?能不能聯繫到您的包組聯戶的幹部,比如打電話能不能找他?這個月他到過您家嗎?”下午3時,紫陽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裏,工作人員正在隨機抽查群眾對包聯幹部的滿意率。

  “過去考察幹部,主要是領導對幹部、幹部對幹部的評價,這使幹部形成了只看上級臉色不對群眾負責的作風頑疾。”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羅雲忠介紹説,紫陽從2012年年初成立全省首家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收錄全縣所有幹部、職工和農戶,包括外出務工人員的固定和行動電話號碼逾18萬個,分行業、分系統、分地域錄入,建起了覆蓋全縣93.8%城鄉家庭的數據庫。

  民意調查中心定期對包聯幹部入戶率、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推進落實情況、縣鎮村幹部工作作風、惠民政策落實等方面進行電話調查。如果發現幹部群眾滿意率低於75%的,將進行誡勉談話並限時整改。3個月後回訪滿意度還未改進的,將安排專門的領導督察,直到問題解決。此外,在王曉江的倡導下,紫陽出臺政策規定年度考核中民意調查結果在各鎮各部門目標責任綜合考核中佔10分。書記辦公會在醞釀幹部選任時,原則上只定條件和職級,具體人選由考察組現場匯總民主推薦和民意調查結果,經組織部部務會研究確定。在幹部考察環節,增加包聯農戶或服務對象滿意率隨機調查,凡是隨機民意調查滿意率低於80%的幹部,提拔時實行“一票否決”。2013年以來,先後有37名幹部因群眾滿意率低被誡勉談話,5名擬提拔幹部因群眾滿意率不達標被“一票否決”。王曉江坦言:這一制度極大限制了縣委書記用人的隨意性,“實質上也解脫了自己。”

  用什麼樣的制度選什麼樣的幹部,選什麼樣的幹部就能帶出什麼樣的風氣。紫陽縣增加群眾對幹部選任、考核的話語權,促使廣大幹部完成了從“要我服務”到“我要服務”的轉變,由“運動式”服務向“常態化”服務轉變,為幹部作風建設的常態化、長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採訪期間,王曉江不時回憶起前不久參加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表彰大會的情景:“郡縣治,天下安。總書記對縣區工作的重視和對基層幹部的關愛和厚望,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作為一線指揮長,唯有盡職盡責,帶領全縣幹部加快發展,深化和諧密切的黨群幹群關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讓紫陽的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才能不辜負總書記的重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