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城裏來了群“泥腿子”

  • 發佈時間:2015-08-13 04:31: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肖克劉久鋒

  2013年5月,農業部派駐貴州省挂任畢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吳國強,踏進烏蒙腹地的土地,開始了他長達兩年的挂職生活。其後,農業部先後派出了趙明、邱峰、何紹周等人在畢節、遵義等地,或挂任當地副縣長、鄉鎮幹部,或直接在村裏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從基層汲取營養,説農民的話,為農村發展説話,從一群機關幹部變成了和基層有深厚感情的“泥腿子”。兩年多來,記者不止一次和這個群體打交道,通過交流,更深地感受他們內心深處的挂職感悟。

  沉到鄉村做調研

  2014年6月20日,何紹周剛到遵義市湄潭縣核桃村的時候,還引起了當地不小的轟動,不光是因為他是農業部“一竿子插到底”的挂職幹部,還因為他的另外一個身份:博士。這個西部小山村從沒有出過博士,更別説是博士村幹部,如今農業部卻給他們派了個博士村官,這成為當地不小的新聞。

  挂職幹部,是外來的“官”,如何走進幹部群眾心裏、得到大家的接納和信任是幹好挂職工作的第一道門檻。

  從村幹部口中了解到,何紹周剛來的時候,村裏同志心想來的是國家幹部,還是位博士,估計到農村會不習慣。一年過去,何紹周在村裏“沉”了下來,跑田坎進茶園,吃百家飯,串百家門,謙遜隨和,真誠踏實,慢慢與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14年1月7日晚上到達威寧,9號就開始下鄉調研。”在畢節市威寧自治縣挂任副縣長的趙明説,“不下鄉不了解情況,就不接地氣,就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更不要説開展工作了。”

  到威寧一個多月的時間,趙明、邱峰兩位挂職幹部先後調研了9個鄉鎮,參加了縣委擴大會議、全縣經濟工作會議、全縣幹部會議等,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當地情況,儘快適應環境,投入工作。

  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對石鬆凱來説,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為了儘快融入,他盡可能多地參加各種會議,熟悉縣委和縣政府的工作程式;不間斷地下鄉調研,在田間地頭向農民請教;珍惜每次入戶調研的機會,了解農戶的所思所盼。兩年間,赫章縣27個鄉鎮的200多個村民小組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在畢節的大山深處,吳國強經常帶著“表弟”司機小胡訪山村。車出市區,他就讓“表弟”避開大路專走小路、不好走的路,見路基本走不了,見到山腰有村莊,就上去找人聊天。

  “之所以稱小胡為‘表弟’,是怕自己這個外鄉人引起村民的懷疑,不讓人看出自己是領導。”吳國強説。

  學在基層長本領

  “在縣鄉部門開座談會,在農戶家的火爐旁吃著烤馬鈴薯聊天,操著半生不熟的當地土話擺龍門陣,聽著農家的家長裏短,都使我收穫不少。”吳國強説。

  挂職幹部説,遠離家鄉,免不了孤獨和寂寞,調研是戰勝孤獨和寂寞的最好手段。通過與基層同志交朋友,聽聽茶余飯後朋友的知心話,能夠了解到很多會議上、文件上、材料上無法了解到的東西。不管這些心裏話與主流觀點是否一致,是否帶有更多的抱怨,這些對於了解社會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有一次,吳國強到鄉下調研,遇到了一位在田裏拔草的70多歲的老人,順便就和老人聊起了為什麼不把土地流轉出去的問題。老人説,農活幹習慣了,幹活也是個樂子。由此吳國強聯想到影響流轉土地的不僅有經濟政策還有心理因素,為此開展了一個小調研,寫出了《農民為什麼不願意流轉土地》文章,呼籲土地流轉要關注農民的心理因素。

  村幹部的工作給石鬆凱帶來很大觸動:“兩年期間,我天天都和他們在一起,‘5+2’,‘白+黑’,是這裡的工作常態。”

  邱峰介紹説,只要有時間他就到群眾中去傾聽意見,與老黨員、老同志促膝長談交流感情。在這樣的交流和暢談中,他得到了很多新的體會和教益。基層工作不簡單,學問很大;基層就是課堂,群眾就是老師,只有接了地氣,才能拿到農村工作的真正“學位”。

  何紹周告訴我們,通過這一年來的工作,他真正了解到農村工作絕不是簡單地把上級工作安排做好就行了的,在工作中結識了各級各部門很多優秀人士,他們為貴州的農業發展正在作出積極的貢獻。

  幹出實事為鄉親

  挂職幹部大有可為,關鍵要肯為、善為。作為挂職幹部,在一個行業工作多年,對行業的宏觀政策、國際國內的發展現狀比較熟悉,又有著掌握行業資訊、人脈關係的優勢,只要肯做事,用心做事,完全可以為地方做些實事。

  吳國強撰寫了兩本厚厚的挂職心得,從這兩本傾注心血的文字中,記者讀到了一個挂職幹部的心聲。兩年的時間,吳國強除了調研,就是協調各種資源,為畢節的發展鼓與呼——

  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等地,宣傳推介畢節農産品品牌;組織區縣市負責人、合作社帶頭人到浙江、陜西、安徽、貴州綏陽、江蘇華西村、福建藍田村考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産品品牌、迴圈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爭取農業部和省農委的資金支援和具體指導,由農業部投入財政資金1000萬元,建設了覆蓋全市重點鄉鎮和園區75個終端點的農産品品質安全智慧資訊平臺;赴江蘇、安徽、陜西、北京開展招商……

  石鬆凱結合自己在原單位的工作經驗,著手開展全縣的品牌建設。通過牽頭制訂《赫章縣品牌戰略建設規劃》,組織開展對企業的培訓、學習和異地考察,帶領團隊到博覽會做宣傳等工作,不斷擴大當地特色農牧産品的知名度。同時,在他的溝通和聯絡下,赫章縣政府與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這樣在我挂職結束後,赫章縣的品牌建設也能平穩地延續發展”。

  “只有把挂職的地方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做事你才會有感情,才會動感情。”趙明説。

  在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廷明的心中,何紹周是一個真正挂職的同志。“他一開始就把心沉到群眾中來。他走村串戶,認真與群眾交流,而且做了很多筆記,對農村工作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工作。通過他向農業部有關部門彙報,為核桃壩村做了一個《核桃壩休閒旅遊發展規劃》,這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知道今後的發展路徑,更加有信心地借助‘茶旅一體’‘城鄉一體’,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的經濟實力。”陳廷明説。

  一兩年的基層生活,或許只是人生旅程中短短的一瞬,可對這個年輕群體來説,這一兩年的日日夜夜,永遠地定格在了他們的腦海裏,忠於職守和真情奉獻,化作了一件件實事,讓貴州的幹部群眾難以忘懷。正像何紹周挂職期滿準備返京時,核桃壩的村民送給他的那首打油詩寫的一樣:“今朝回京去,何日再來湄;一心繫農民,電話常聯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