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黑龍江糧食混亂補貼引質疑 千余家米廠被迫停産

  • 發佈時間:2015-08-09 08:33: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産實現了産量的十一連增,這是喜事。但是,糧食收購量高、庫存量高,加工企業利潤率低、開工率低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針對這樣一種現象,黑龍江在今年專門出臺了一項補貼政策,但是,這項政策卻在全省掀起了軒然大波。

  今年4月15日,黑龍江省財政廳、糧食局、農發行共同出臺了《黑龍江省水稻加工和玉米深加工企業競購加工政策性糧食補貼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文件中寫道:為促進黑龍江省糧食精深加工企業加快發展,經省政府同意,對全省耽擱企業具備年加工能力10萬噸及以上的水稻和玉米深加工企業,可以獲得每噸200元的政府補貼,對糧食加工企業競購國儲糧的每噸水稻補貼200元。

  五常市某米業公司總經理 馮海龍:加入按10萬噸的量(補)多少錢啊?那就相當於2000萬,這2000萬要説給一個企業來説,那就等於再建一條生産線不成問題。

  連同這份文件一同下發的一份享受補貼政策的稻穀加工企業名單,共102家。根據文件表述,這份名單是根據2014年糧油加工業統計年報和2015年1-3月份糧油加工企業月報情況嚴格篩選出來的信譽較高的水稻加工企業,年生産能力都在10萬噸以上。

  然而,就是這份“嚴格篩選”出來的名單,卻遭到了質疑。

  在黑龍江鶴崗市一家不大的院子裏,擠著兩家米廠和一家製品廠,其中的一家海輝米業有限公司就是列入補貼範圍的企業之一。見到有人過來,門口的門衛以為是買米的人,衝記者直搖頭。

  門衛對記者表示,該公司2014年它就已經黃(倒閉)了,老闆已經回家了。廠內也就一條生産線,規模不大。在得到允許後,記者走入院子,看到院子裏雜草叢生、空無一人,並沒有加工生産的跡象。門衛告訴記者,該企業由於借貸欠款太多,無力償還,老闆早已不知去向。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另外一家列入補貼範圍的企業——鶴崗市實實米業有限公司,記者在院裏沒看到一粒稻穀,只雜亂地堆著一些破爛的生産設備,許多廠房的墻體已經倒塌,廠房內有一排排養殖用的鐵籠,這裡儼然已經被改造成了一個養殖場。

  經過走訪調查,記者發現,鶴崗市列入補貼範圍的10家企業當中,破産和關停的企業有4家。在列入補貼名單的雞西市虎林的幾家米業公司,記者也看到了同樣的景象。這些公司的廠房不僅人去樓空,加工設備也已銹蝕嚴重,有的甚至連看門的門衛都沒有,讓人自由進出空蕩蕩的廠區。

  不僅破産關停的企業進入了補貼名單,一些連生産線都沒有的糧食倉儲企業也列入了本來只針對加工企業的補貼名單。哈爾濱益野糧食貿易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也是列入補貼範圍的企業,然而記者在現場只看到了糧倉,並沒有發現任何大米加工設備。

  哈爾濱益野糧食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洪彬指著糧倉向記者介紹,稱“那個能達到三萬多噸,這個能達到三萬噸,這個也能達到三萬多噸。”在記者問“車間在哪”時,鄭洪彬指著一塊空地説“我現在沒車間,這就是車間”。鄭洪彬表示,公司屬於私營倉儲企業,糧食全部不是企業的,是國家的,企業只掙保管費、倉儲費。

  在另外一家益海嘉裏(密山)糧油工業有限公司,也是這次列入補貼範圍的大米加工企業,但是這裡同樣買不到大米,因為他們的大米生産線剛開始安裝,尚未開始調試,離正式生産還早得很。該公司銷售主管潘偉健向記者表示,“現在啥也看不著,現在只是水稻,看不著米,機器剛調試”。

  記者經過近十天的調查,走訪了數十家列入補貼範圍的加工企業,發現其中有一半多的企業並不符合補貼標準。知情人告訴記者,在黑龍江省,列入補貼範圍的102家大米加工企業,産能不達標的企業多達58家,超過半數,其中破産或完全停産的企業有13家,沒有加工設備和尚未投産的企業7家。

  在記者的調查當中可以看到,許多達不到補貼標準或者破産、倒閉的企業都在這個補貼名單之內,但是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許多加工能力達標的企業卻並沒有進入名單,有些加工企業的負責人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樣一份補貼名單。那麼,這份補貼名單究竟是怎樣出臺的呢?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這份名單的公佈,並不是事先公示,而是直接下發的。

  佳木斯市樺川縣米業協會會長謝殿宇表示,“我們突然接到通知了,有一個表,説哪家列入了補貼範圍,我們莫名其妙被排到外面。”

  黑龍江某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張大雷對於這個名單是怎麼確定的,也表示“不知道、不清楚”。

  那麼名單上出現的這些糧食加工企業是否經過各省糧食部門嚴格審核後才上報的呢?鶴崗市糧食局局長武玉支表示,“這個不是我們選出來的,而是省政府、省財政局、省糧食局根據企業報的這個加工能力年報的能力,直接定的,名單就這麼來的。”

  對於“停産的企業怎麼會在名單中出現”,武玉支以“正在開會”回避了該問題。

  密山縣糧食局局長王振明對這一問題回答表示,“(我們縣的)名單是省裏的雞西直屬庫直接定的,不是經縣裏審核,報到中央儲備糧雞西直屬庫審核。”

  那麼,這些納入補貼範圍的企業名單是否就是由省裏直接確定的呢?為了弄清補貼中的疑問,記者來到了黑龍江省糧食局,該局副局長王乃巨表示,是“企業先申報,由縣級糧食部門審核,然後再報道省糧食局。”

  王局長告訴記者,這些停産、沒有生産線的企業,主要是因為自己虛報和地方糧食局審核不嚴才進入了補貼名單。他表示,“在審核過程中,基層工作的問題肯定存在,基層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瑕疵客觀存在我們承認。”

  那麼,補貼名單到底是如何制定的,仍然是一筆糊塗賬。對於這一關鍵問題,黑龍江省、市、縣各級糧食主管部門仍然在互相推諉。

  這項政策推行之後,由於補貼力度不小,獲得補貼的企業有了大的降價的空間,結果使整個市場陷入了混亂。補貼了102家企業,且不算其中有58家不合格的,後果就是全省超過1000家的米廠被迫停産。

  由於列入補貼範圍的企業加工銷售一噸政策性水稻可以獲得200元的政府補貼,這相當於每斤大米多了0.15元的利潤,許多得到補貼的企業降低成品的價格導致低價競爭,許多企業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被迅速下滑的價格“擊倒”。

  富錦市某米業公司經理國福成告訴記者,“做糧食買賣本身就意味著能掙個2分、3分就是好買賣了,5分錢就是暴利了。”

  佳木斯市樺川縣米業協會會長謝殿宇也表示,“價格差到一毛五(一斤),這麼大差距,我們跟他們沒法競爭。“

  據記者了解,該文件出臺後的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全省1488家大小米廠,被迫停産的超過1000家。

  鶴崗市某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友良表示,“我一天出300噸米,一噸就是(虧)160元錢,一天就虧48000元,將近5萬塊錢,我企業頃刻間就沒辦法生存了。”

  黑龍江省農墾建三分局某米業公司負責人騰略信表示,“一看這個文件我就流淚啊,我們幹企業的不容易,上千萬的投入,現在就停了,面臨倒閉,確實是不公平啊,都停了沒活幹。心酸啊,太心酸了。”

  對糧食生産進入補貼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黑龍江這次出臺的補貼政策對於全省糧食市場來説,卻是一場“添亂”。不僅補與不補是一筆糊塗賬,而且還使全省稻米加工行業進入到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

  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省糧食局已經派出了五路工作組,分赴全省各地進行核查。央視主持人在節目中表示,應該從省糧食局開始核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