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老年農民工為何“近鄉情怯”(民生觀)

  • 發佈時間:2015-08-06 04:13: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  鵬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既然問題出在農村空心,解題思路就應在填實

  項羽有句名言,叫“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千百年來,多少功成名就之士,無論飽學大儒,還是名官顯宦,告老還鄉、葉落歸根是很自然的選擇。如今,漸行漸老的第一代農民工,卻顯得顧慮重重,“近鄉情更怯”起來。是什麼擾亂了他們的鄉思?

  家鄉生活環境的變化,恐怕是重要原因。

  自己回去了,子女不回去。城裏打工還是比在家種地划算。壯勞力向城市轉移,鄉村面臨“空心化”窘境。回鄉養老,不得不面對經濟上缺乏收入、生活上缺乏照料、人際交往上缺乏鄉情等種種難題。

  既然問題出在空心,解題思路就應在填實。

  城鎮化並不等於農民全部涌向大城市,中小城鎮也有發展空間。縣域經濟甚至鄉鎮經濟發展了,聚集起特色産業,拉動本地就業,支撐起城市生活,公共服務也可以集中提供。這種産業聚集、産城融合的新型城鎮化思路,在許多地區已經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産業結構升級、城鎮規劃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同步進行,家門口可以就業,打工不耽誤照顧老人,提升了“歸鄉”的吸引力。

  然而,毋庸諱言,家門口培植産業,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從數據上看,各勞動力輸出大省近年來有回流跡象,但具體了解,大家的顧慮還不少。一是嫌賺得少,家門口還是比不上深圳上海;二是怕不穩定,家鄉新長出來的産業鏈條還不那麼結實,幹著幹著怕沒活了,讓人不太放心。

  一口不能吃個胖子,讓家鄉也像打工地點那麼繁榮,需要一步步來。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資金、政策、資源上的傾斜。多個支點巧妙支撐,內外杠桿共同發力,才能撬動頑石。一段歷史時期以來,農村哺育了城市,哺育了工業化;如今,也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另外,農村資源的進一步盤活也應該審慎探索。

  城鄉均衡發展並非一日之功,需要踏實創業、踏實謀事。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6日13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