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腸道也鬧“小脾氣”

  • 發佈時間:2015-08-06 01: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考後曉北情緒一直很低落,原本在班上學習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就因高考時突然莫名其妙拉肚子而影響了發揮……

  無獨有偶。36歲的公司白領林女士最近大便次數特別頻繁,最多時一天可達5到10次,精神緊張或天氣寒冷時症狀還會加重。林女士去醫院進行了結腸鏡檢查但未見明顯異常,持續的症狀給她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消化內科醫生表示,無論是曉北,還是林女士,他們患的是同一種病——腸易激綜合徵。這種疾病表現為胃腸道系統出了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心理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不僅考試前、工作緊張時容易發生,有的人只要吃了稍微有點問題的食物就比別人更容易鬧肚子。

  10%—15%人患腸易激綜合徵

  經常可以聽到有些人抱怨自己的腸子很“嬌氣”,什麼是“嬌氣”的腸子呢?簡單地説就是腸道比較敏感,比如説,大家吃一樣的東西,吃完以後都沒事,可是自己就會腹痛、腹瀉;或是情緒緊張時也會出現腹痛、腹脹,但腹痛、腹脹在排便排氣後好轉;也有一部分病人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醫學上將此種疾病稱為腸易激綜合徵。

  北京協和醫院副主任醫師孫曉紅在雅培主辦的“腸易激綜合徵相關媒體沙龍”會上先請大家進行一個小測試:你是否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適反覆發作,而排便後症狀改善;緊張或焦慮時,是否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同時伴有糞便外觀改變;以上的情況是否已經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情況最近3個月內每月是否至少發生3天。如果符合以上四條,則可以初步確診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功能性病症,目前在中國的發病率在10%—15%左右;西方國家的發病率約10%—30%。”孫曉紅解釋説,確切的致病機制現階段還不明確,主要包括胃腸道功能紊亂、內臟高敏感性、腸道微生態、心理因素及飲食因素等。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本病到醫院的就診率只有25%左右,有75%的病人並沒有到醫院就診。

  應提早就診排毒

  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也會“激動”,腸易激綜合徵主要由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緊張等因素導致。焦慮、抑鬱、激動、恐懼等情緒不安因素刺激機體,影響了植物神經功能,從而引起結腸和小腸的運動功能改變及分泌功能的失調,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這種疾病和感染性腹瀉不同,便常規未見紅白細胞,也不是因為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它的主要症狀只是腹瀉、頻繁稀便,經常有緊急排出大便感,或者便秘、排便困難、排便減少,或是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其發病和精神因素有直接關係。中考、高考學生在考前高發,由於學習過度緊張、焦慮、恐懼等,就易出現腸易激綜合徵。

  該病一般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特點是病史長,時好時壞。學生、公務員、白領、知識分子等從事緊張腦力勞動者尤其高發,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然而,腸易激綜合徵的就醫率卻相當低。“主要原因是患者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以為自己只是偶感不適,隨意服用一些消化類藥物,甚至隨便服用抗生素,忽視了其是慢性腸胃病反覆發作的表現,耽誤了去醫院就診及妥善診斷和治療的時間。”孫曉紅如是説。

  多項維度確定功能狀況

  與胃炎等器質性病變不同,腸易激綜合徵的檢查沒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只能結合臨床表現進行排除性診斷。如,腹瀉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感染性疾病,腸道本身的息肉或腫瘤,胰腺、膽囊等消化系統問題,甚至一些全身性疾病,都有可能導致腹瀉。所以,出現類似腸易激綜合徵的表現時,首先要進行全面檢查,排除其他病變的可能,然後才可以根據症狀進行診療。

  “雖然腸易激綜合徵一般不會發展或演變成惡性疾病,但作為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功能性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受到嚴重的影響。”孫曉紅表示,根據生活品質自測量表測出的結果,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在“總體健康”“情感職能”“心理健康”“活力”“生理職能”“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7項維度得分均遠低於健康人平均水準。

  調整情緒調節飲食

  鋻於腸易激綜合徵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且發病病因或誘因眾多,可因個體而不盡相同。孫曉紅表示,需要重視不同的症狀表現。首要的應對措施就是及時就醫,了解自身疾病的誘發因素、發病機制和當前病情發展程度,在醫生指導下對症治療,調整飲食結構,改善情緒狀態,才能實現逐漸康復的目的。

  從飲食上來説,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製品等不當飲食會成為腸易激綜合徵發生的誘因,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徵。

  心理因素對胃腸道功能也有顯著影響,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都可能引發腸易激綜合徵。有調查顯示,超過60%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伴有情緒障礙,如軀體性焦慮或抑鬱等。

  放鬆的心態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治療的首要條件。改善心態,改變生活和工作狀態,症狀便會有明顯改善。同時配合生活方式的調整,經常進行體育鍛鍊;避免攝入過量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儘量少吃産氣的食品,如奶製品、大豆等。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患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少吃些粗纖維蔬果;而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患者可以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食品,減輕便秘症狀。

  規範治療最關鍵

  生活方式治療是腸易激綜合徵治療的基礎。生冷食物、辛辣食物、油膩食物、高咖啡因的食物、除酸奶外的奶製品、過量飲酒、個人不耐受的食物等,都是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徵症狀的最常見食物,患者應限食。另外,患者還應該保持規律作息、充分的睡眠,戒煙戒酒,適度的體育鍛鍊,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正確規範的藥物治療也必不可少,常常以腸道解痙劑藥物、腸道微生態製劑等為主。”孫曉紅表示,對於反覆發作的慢性腹瀉,反覆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等不良反應。有類似症狀的患者,應該及早到正規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

  腸易激綜合徵和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不容忽視。精神壓力可以改變腸道運動、增加內臟的敏感性,這些對腸易激綜合徵發病起重要作用。孫曉紅表示,對於具有焦慮、抑鬱等症狀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小劑量抗焦慮或抑鬱藥物治療,對改善症狀會有很大的幫助。

  健康小貼士

  腸易激綜合徵 小測試:

  1、你是否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適反覆發作,而排便後症狀改善;

  2、緊張或焦慮時,是否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同時伴有糞便外觀改變;

  3、以上的情況是否已經持續超過6個月;

  4、以上情況最近3個月內每月是否至少發生3天。如果你符合以上四條,則可以初步確診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