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林維申:北國邊陲一胡楊

  • 發佈時間:2015-08-06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夏日夕陽,分外美麗。在景色如畫、桃李芬芳的內蒙古農大校園,人們還能看到已是滿頭華發、九十多歲的林維申老教授。他雖已步履蹣跚,但仍頑強地踽踽前行。據林教授的兒子、曾擔任內蒙古科協副主席的林川令介紹,父親雖已大腦失憶,但仍喃喃不忘蔬菜事業……

  林維申,著名園藝教育家,蔬菜專家。1958年後在內蒙古農業大學工作。他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為內蒙古蔬菜事業和中國園藝科學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園藝學會理事長、全國蔬菜工廠化育苗開發協會理事長,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擁軍優屬先進個人”和“全國愛國擁軍模範”等光榮稱號。

  內蒙古蔬菜事業的奠基人

  林維申先生是內蒙古農業大學蔬菜專業的創始人、內蒙古蔬菜事業的奠基人,也是中國著名蔬菜專家和全國蔬菜工廠化育苗的先行者。1958年,林維申由國家高教部調到內蒙古農牧學院籌建園藝專業。當時的內蒙古只有白菜、蘿蔔等少量蔬菜,他帶來了數百種蔬菜種子及其種植技術,填補了內蒙古多種蔬菜的空白。他還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各種日光溫室、塑膠大棚以及標本苗圃、實驗室和研究室,滿足了教學、科研需要,為後來園藝係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提高、改善教學條件和設施,他四處奔波要錢、借錢、甚至貸款,終於建成了蔬菜教學科研基地,為培養高品質的專業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他依據內蒙古自然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當地人民的消費習慣,特別是當地經濟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編寫了《蔬菜栽培學講義》,系統全面地講解近百種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相應栽培技術,是我國最早的大學蔬菜專業教材之一。

  林維申曾經對他兒子説:“教學、科研等工作要與生産勞動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這是我堅持一生的原則和方法。”他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總是理論聯繫實際,研究解決生産中存在的問題。

  溫室傾角是影響單屋面溫室光溫性能的限制因素,它應隨地區緯度的變化而變化,但如何掌握卻很難。林維申對單屋面溫室利用太陽能的傾角進行了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合理利用太陽能的傾角公式。此技術當年被列為農業部農村實用專利的國家推廣項目,並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他還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最早提出蔬菜栽培密度的計算公式,公式被後來者視為業內少有的幾個“金科玉律”之一。

  他先後培養學生35屆,其中專業學生千余人,遍佈內蒙古各盟市,他們中的多位已成為自治區盟市、旗縣的黨政領導和技術骨幹。

  擁軍愛國 享譽國際

  除了教學和科研,林維申每年都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到全國各大中城市、內蒙古各盟市旗縣、部隊、廠礦企業搞調研,或者辦蔬菜專題培訓班,開展現場教學和實地巡迴指導,實實在在地為廣大農牧民、地方政府、部隊、企業等基層生産單位,解決了許多難點和重大問題,深受歡迎。

  內蒙古有著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八十年代之前,由於生産、運輸等困難,守衛在邊防的官兵們因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不少人患皮炎、掉頭髮等多種疾病,甚至有的戰士因夜盲症直接影響到夜間執勤和巡邏。林維申在接到部隊要求後,下定決心為子弟兵排憂解難。

  通過調研,他提出需要抓好兩個環節,一是多建塑膠大棚,二是抓好秋季陸地大白菜。於是,他頂風冒雪,行程十余萬公里,足跡踏遍北疆的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山谷莽林,深入邊防連隊、哨所,在氣候極其惡劣的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座塑膠溫室,開闢出一塊塊露天菜地,就地培訓出一批批會種菜的戰士……

  他一幹就是十三年。在此其間,他連春節都很少回家,一直為祖國北疆漫長邊防線上官兵吃菜難題而嘔心瀝血。

  他先後協助內蒙古軍區舉辦了30多期蔬菜種植培訓班,編寫了8萬多字的邊防部隊種植蔬菜教材,為部隊培訓種菜骨幹1000多人。

  1988年至1995年,應前蘇聯科研機構邀請,林維申教授一行前往蘇聯遠東高寒地區幫助進行蔬菜種植。他引入了自己研究的單屋面高性能溫室和塑膠大棚,種植黃瓜、番茄等蔬菜,三個月後便開始采收黃瓜,半年後便采收番茄。他生産的蔬菜獨佔了赤塔等遠東地區的廣大市場,當時的蘇聯真理報、莫斯科電臺及電視臺多次對此進行了報道。

  此後,他的中國蔬菜品種和技術也引起了歐洲各國極大興趣,北歐的挪威、瑞典等國派記者專程採訪,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也震驚了當時的國際學術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