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石漠區的火龍果扶貧試驗

  • 發佈時間:2015-08-03 05:39:0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羅甸縣地處貴州省南部喀斯特低熱河谷地帶,是滇黔桂石漠化的核心區、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為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羅甸縣大力實施産業化扶貧,引導群眾大規模種植火龍果。多年的試驗證明,這種水果不僅是石漠化山區良好經濟作物,而且對保護“兩江”上游生態屏障,遏制生態惡化具有積極作用。如今,羅甸縣已成為貴州省面積最大的火龍果産業基地,走上了種植連片化、建設標準化、品種優良化、深加工延長産業鏈的路子。

  羅甸縣地處黔桂交界處的山區,得天獨厚氣候條件與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為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羅甸把産業幫扶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充分發揮火龍果、艾納香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的先機,通過産業招商擴大産業規模,通過品牌打造形成産業優勢,通過拉長産業鏈條提升産品附加值,用山地生態高效農業,把羅甸的荒山石山“充值”成金山銀山,用現代經營理念將傳統種養業做成增收增效的支柱産業,推進産業到村到戶的絕對覆蓋率,讓綠色生態産業成為羅甸推進工業、發展旅遊、促進增收、確保增效的陽光産業。

  依靠政策興科技

  “火龍果”是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為貴州發展山地高效生態農業量身訂制的一個品種。

  從2001年開始,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利用羅甸海拔低、溫度高、乾旱少土的自然生態條件,從海南省引進紅皮白肉和紅皮紅肉兩個品係的火龍果進行試驗示範,針對羅甸喀斯特山區特點,成功培育出屬於貴州的“紫紅龍”“晶紅龍”“粉紅龍”等新品種,在品質、抗性和豐産性方面優勢明顯。同時,該所還致力於火龍果貯藏保鮮、種苗繁殖栽培、産業化生産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學研究,破解了火龍果規模化種植的技術瓶頸,為羅甸縣規模化推廣種植火龍果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發展火龍果産業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扶貧價值,得到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認可。2007年年初,“火龍果”被貴州作為省內發展精品水果首選項目。按照規劃,全省火龍果將發展到30萬畝,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生産基地。當年,貴州省農業廳即啟動實施精品火龍果産業示範項目,在羅甸、關嶺、望謨、冊亨等6個縣推廣種植。

  在火龍果生態適應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貴州省編制了《貴州火龍果種植區劃圖冊》和《貴州火龍果優勢區域佈局暨發展規劃》,為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和技術儲備。2010年8月,貴州省質監局發佈《火龍果容器育苗技術規程》和《貴州喀斯特山區火龍果生産技術規程》,為果農學習種植火龍果提供了參考範本。

  在産業發展中,羅甸縣集中項目資金、整合相關資源、健全工作機構、強化技術人員隊伍,制定了産業發展優惠政策和獎懲辦法,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組織推進模式,以及“市場導向、科技支撐、行政推動、政策扶持”的産業發展機制。縣裏還實行“雙帶”政策,鼓勵大批在職幹部帶資金、帶技術到農村創業辦産業基地,為果農做樣板示範。

  多年來,貴州省、黔南州農委專家組和省果樹研究所的專家技術團隊常年蹲點指導。羅甸果農從“火龍果盲”煉成了“火龍果專家”,熟練掌握了火龍果的栽培、測土配方、調花控果、病蟲害防治、修剪等技術。

  目前,在新中盛、良雲金秋、億源果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下,形成了2個萬畝火龍果示範基地和7個千畝連片火龍果標準園示範基地。

  截至2014年底,羅甸縣火龍果種植面積達6.02萬畝,投産面積2萬畝,總産量9000噸,實現産值1.4億元,果農戶均年收入1.6萬元。羅甸成為貴州最大的火龍果基地,走上了種植連片化、建設標準化、品種優良化、深加工延長産業鏈的路子。

  創新模式促轉型

  在羅甸,火龍果的産值過億元,這讓山區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

  實驗表明,在貴州低熱河谷地帶、海拔550米以下山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火龍果,不僅有利於促進該地區農民脫貧致富,而且對緩減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水災壓力,遏制生態惡化趨勢都起到重要作用。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引種的火龍果産量高且品質好,進入豐産期後,火龍果畝産可達3000余公斤,産值上萬元,是石漠化山區良好經濟作物。

  多年來,羅甸縣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自願、群眾參與”的原則,採取“公司+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的聯動模式、“部門(幹部)領辦+公司+大戶”的協作模式、“種植大戶+政府補貼”的扶持模式、公司獨立投資的開發模式,進行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産,不斷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基本達到“道路硬化到園、溝渠貫通到園、水電供應到園、機械普及到園”的建園標準,推動産業的轉型升級。

  截至2014年底,羅甸縣連續獲得中央現代農業扶持資金支援,開展了火龍果標準示範園建設,完成示範園建設2萬餘畝,覆蓋7個鄉鎮59個村,受益農戶達1.24萬戶5.14萬人。

  龍坪鎮板庚村紅岩組在行政區劃改革前,是一個專業種植火龍果的村,全村127戶村民,戶戶種植火龍果。該村位於貴百高速板庚匝道口旁,距羅甸縣城23公里,交通運輸方便快捷。

  種植火龍果前,該組群眾從事傳統農業種植,産值低,收入少,年戶均收入不到1萬元。

  2007年,羅甸縣採取“農戶主體、政府補助”的模式,在紅岩組啟動了火龍果基地建設,共投入科技示範資金92萬元,其中省級補助資金3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52萬元、農戶自籌10萬元,當年建成200畝示範基地。示範基地于2009年初産,畝産值5000多元。由於見效快,效益高,迅速帶動該組農戶全部種植火龍果,至2010年,該組火龍果種植面積增加至800余畝。2013年全部投産,産量達200噸,産值達280萬元,戶均收入2萬元;2014年産量320噸,産值440萬元以上,戶均收入3萬元;今年預計産量600噸,産值840萬元。預計畝均産值1萬元以上,戶均收入6萬元以上。

  該基地的成功,不僅讓示範點村民得到了最大實惠,也給周邊村民找到了一條穩定增加收入的致富路。

  從2008年大面積推廣種植至今,這種熱帶沙漠作物已在羅甸山區生根發芽,成為該縣繼蔬菜之後的又一助民增收的支柱産業。

  線上線下推品牌

  2011年8月11日,貴州省農委組織專家對産于省內外的11個火龍果樣品以盲評方式進行感觀鑒定,並以儀器對內外品質指標進行科學測定,羅甸火龍果品種紫紅龍、粉紅龍、紫紅龍分別以98.06分、96.33分、95.75分包攬前三名。從此,羅甸火龍果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增。

  為切實保護地方特色,2013年12月,“羅甸火龍果”獲得國家質監總局認定的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此後,羅甸縣高度重視火龍果的品質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在標準園及重點示範基地建立田間檔案,實現從田間到市場的全程監控,使産品品質可追溯。目前,該縣正在編制和完善羅甸火龍果標準體系,以確保羅甸火龍果品質穩定提高,推動火龍果産業可持續發展。

  2014年,羅甸縣正式啟動了“中國火龍果之鄉”譽名的申報工作。目前,中國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已正式同意羅甸縣的申報,並於7月30日正式授予羅甸為“中國火龍果之鄉”。

  日前,記者在羅甸縣郎當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火龍果基地看到,工人們將剛剛採摘下來的火龍果運到合作社倉庫後,立即進行分級包裝,然後進入冷庫打冷。就在當天晚上,合作社的3000公斤火龍果被運到貴陽機場,搭乘飛機運往北京,直銷北京某水果批發市場。

  合作社理事長鄧勇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通過融資的方式,與北京和源天成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協定,由公司投資300萬元,對果園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及品種改良。通過這家公司的銷售渠道,合作社的火龍果直飛京津滬三地,進入當地水果批發市場。同時,該公司還通過“優可眾”微信號,將火龍果銷往全國各地。

  羅甸火龍果因顏色鮮艷,口感好而聲名遠播,多年來,主要走禮品銷售線路。隨著挂果面積的逐年增加,銷售壓力越來越大。

  羅甸縣委常委、副縣長李瓊芬説,正是這種壓力,讓羅甸火龍果走下了禮品“神壇”,進入大眾消費視野。為拓展銷路,一些合作社與外地企業聯手,將火龍果銷到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些合作社、種植企業和種植大戶聯手,將羅甸火龍果銷到了重慶、遵義、貴陽等地超市;一些企業在淘寶上開起了網店;還有一些合作社和大戶通過QQ群、微信群和朋友圈等新媒體平臺,將自己的産品在網上熱賣。

  2015年6月,羅甸縣農工局與貴州電子商務雲的那佳網平臺簽訂了火龍果銷售合同,通過該公司將羅甸火龍果銷到全國各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