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恩格斯的三大貢獻

  • 發佈時間:2015-07-29 11: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東 趙玉蘭  責任編輯:羅伯特

  恩格斯是馬克思畢生的革命夥伴與忠實戰友,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事業,獻給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2015年是恩格斯逝世120週年,我們努力依據MEGA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二版)等新文獻、新成果,來梳理這位科學共産主義共同創立者的偉大貢獻,以此作為對他的致敬和紀念。

  與馬克思共同創立新唯物主義世界觀

  自從1844年8月在巴黎會面之後,馬克思和恩格斯便踏上了共同合作、共同奮鬥40年的革命征程。1845年初,他們的第一部合著作品《神聖家族》問世。在這部論戰性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把批判的鋒芒對準了“批判的批判”,即以布魯諾·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在揭露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以精神性的自我意識作為絕對的支配力量從而否定現實的人的歷史作用——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對黑格爾辯證法作了正反兩方面的具體分析與評價,而且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包括生産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等都作了基本的闡發。另外,繼《〈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後,《神聖家族》再次詳細論述了無産階級的歷史使命。可以説,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一個結晶——《神聖家族》已距離唯物史觀的創立只有一步之遙。

  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二部著作便是標誌唯物史觀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尤其對這部著作作了詳細的説明:“當1845年春他(恩格斯)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兩厚冊八開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亞的出版所,後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説,由於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儘管由於歷史的原因,《德意志意識形態》未能在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出版,但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卻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首次完整地、詳細地闡發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論述了自然存在的先在性、現實的人的前提性、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生産力與交往關係(生産關係)的相互作用等等。可以説,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理論成果。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三部著作《共産黨宣言》出版。這篇震撼世界的宣言書是關於科學共産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它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公開問世。在這部重要文獻中,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強調自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由此,馬克思恩格斯深入論證了無産階級的歷史使命,提出只有通過共産主義革命,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無産階級才能使自己從資産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進而建立一個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可以説,《共産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對共産主義作出的科學闡發,為無産階級建立政黨、奪取政權、實現專政的革命道路點亮了明燈。

  全力支援馬克思寫作《資本論》

  眾所週知,馬克思從19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此後,撰寫《資本論》成為他的主要工作,直至1883年去世。在此過程中,恩格斯給予了馬克思巨大的物質與精神支援。一方面,恩格斯向物質生活窘困的馬克思一家提供了長期的經濟支援與援助,使馬克思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資本論》的創作中。另一方面,對於馬克思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現實經濟問題,恩格斯也會及時予以幫助和解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主動承擔起編輯未竟的《資本論》第二、三卷的重任,這項任務最終成為恩格斯晚年工作的主要內容。因此,正如蘇聯哲學家阿多拉茨基在1935年為紀念恩格斯逝世40週年而出版的MEGA1版恩格斯專卷中談到的:“儘管在政治經濟學領域,馬克思無疑佔據首席地位,但是如果沒有恩格斯,馬克思根本就不可能寫作《資本論》。”

  近年來,隨著MEGA2的出版,特別是MEGA2第II部分即關於“《資本論》及其準備材料”部分在2012年全部出齊,恩格斯在編輯《資本論》第二、三卷方面的歷史功績亦通過MEGA2的文本直觀地顯現了出來。

  以《資本論》第二卷為例。通過對MEGA2收錄的馬克思手稿(第II/4.1、II/4.3、II/11卷)和恩格斯編輯稿(第II/12卷)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恩格斯編輯第二卷的貢獻主要包括兩個層面。首先,從宏觀上講,恩格斯確立了第二卷的總體內容與結構。一方面,在“把最後的文稿作為根據,並參照了以前的文稿”的編輯原則下,恩格斯對馬克思遺留下來的8份手稿、4份片斷和2份準備材料進行了篩選,最終確立了第VII稿、第VI稿、第V稿、片斷IV、第IV稿、第II稿和第VIII稿的基本編排順序,從而使第二卷的總體內容得以確定。另一方面,恩格斯確立了第二卷的總體章節劃分和標題設置。其中,就第一、二篇來説,由於馬克思的原始手稿比較完備,因此恩格斯沒有作太多的章節劃分和標題補充,而在第三篇中,由於手稿非常不完備,所以,幾乎所有的標題(除了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的章標題)都是由恩格斯補充完整的。其次,從微觀上講,恩格斯對第二卷的文本內容進行了細緻的修訂與完善,包括字詞的潤色、譯介(從英文譯為德文)和修改等,使之成為一部成熟的著作。因此,MEGA2編者談到的恩格斯在第二卷編輯稿中所作的5000處改動並不是讓人浮想聯翩的篡改或歪曲,而恰恰屬於這種完善範疇。同樣,就《資本論》第三卷來説,MEGA2的相關編者雷吉娜·羅特認為,恩格斯一方面盡可能地保持了馬克思手稿的原貌,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馬克思的手稿。

  恩格斯晚年的理論創新

  自從1870年退出商界、移居倫敦以來,恩格斯便全面投入到科學研究中。他在理論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新。

  首先,在李卜克內西的建議下,在馬克思的幫助下,恩格斯在1878年出版了《反杜林論》一書。這部論戰性的著作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三個方面對所謂“社會主義的行家”杜林作了根本的批判,全面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從而肅清了杜林小資産階級社會主義思想在黨內的影響,確保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因而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

  其次,恩格斯晚年一直在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其最終成果是《自然辯證法》。如果説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闡述歷史領域的辯證法的典範,那麼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則是闡述自然界的辯證法的經典。正如恩格斯所強調的,他不是“把辯證法的規律從外部注入自然界”,而是“從自然界中找出這些規律並從自然界里加以闡發”。可以説,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豐富了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內容,是恩格斯晚年的重大創新。

  再次,1884年恩格斯出版了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人類史前史的傑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極大拓展了唯物史觀的論述範圍。

  最後,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小冊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該書對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作了歷史的、深刻的論述,對於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過程、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同黑格爾哲學、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這可謂是恩格斯晚年的自我澄清與自我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逝世前寫的一篇文章,即《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成為後世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1848年的鬥爭方法,即舊式的起義、築壘巷戰已經大大過時了;有效地利用普選權成為無産階級的一種嶄新的鬥爭方式。恩格斯對1848年革命方式所作的這一科學合理修正,後來被伯恩施坦扭曲為所謂“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修正主義。一些西方學者甚至把恩格斯當作修正主義的源頭。對此,我們一定要進行嚴肅批駁。首先,強調利用普選權奪取政權,既是晚年恩格斯在新的鬥爭形勢下所作的新的鬥爭策略總結,亦是他對過去革命鬥爭方式的反思。這本身體現了恩格斯晚年思想所實現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強調鬥爭策略的變化並不意味著恩格斯放棄了革命的立場和態度,更不是修正主義。正如恩格斯在1889年底致格爾松·特裏爾的書信草稿中所寫的,“無産階級不通過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奪取自己的政治統治,即通往新社會的唯一大門”。但恩格斯同時指出,這並不意味著,一個政黨不能暫時利用其他政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能暫時支援其他政黨去實施或是直接有利於無産階級的、或是朝著經濟發展或政治自由方向前進一步的措施。當然,這種利用和支援是有原則和底線的,即“所有這一切又必須以黨的無産階級性質不致因此發生問題為前提”。顯然,對於恩格斯來説,鬥爭的策略、手段是多樣的、可變的,但是鬥爭的目的、革命的立場、無産階級的性質卻是根本不能動搖的。恩格斯的這種觀點同所謂的修正主義有著本質區別。

  (作者:王東 趙玉蘭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