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西:精準扶貧對接“網際網路+”

  • 發佈時間:2015-07-28 04:31:1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晉斌

  7月3日,山西召開首屆網際網路大會,山西省分管農業的副省長郭迎光在大會上提出的山西要實施“網際網路+扶貧”行動計劃成為關注亮點。

  提出概念很容易,關鍵是有無看得見摸得著的路徑去夯實這一概念,從而形成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新能量和新引擎。

  山西是如何規劃和設計的呢?

  “大致來説,有三個方向。一是實施電商扶貧,讓市場去改變貧困地區農民的理念和生産方式;其次是以金融扶貧為依託,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為好的扶貧開發項目募集社會資本;第三是以精準扶貧為目標,升級扶貧工作的資訊化管理,讓大數據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作用。”山西省扶貧辦主任王立偉説。

  電商扶貧:補課樹人

  在網際網路大會上,山西省扶貧辦分別與樂村淘、太原本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主要內容是,在合作共贏的前提下,兩家公司幫助山西貧困地區培養電商帶頭人,讓農産品通過網際網路的渠道和平臺走向消費者,從而實現優化種植、生産結構,實現增産創收。

  樂村淘據稱是中國首家村鎮O2O電商平臺,這家落地于山西太原市高新區的電商企業,其商業規劃是將中國現有的村鎮小賣鋪進行升級、改造成為樂村淘線下體驗店,把優質工業品輸入,把優質農産品輸出,實現城鄉産品和服務快速互通,2015年整合1萬家村鎮小賣鋪進軍全國村鎮市場。本草公司是山西省扶貧辦協調發行私募債支援過的扶貧龍頭企業,他們也在太原依託體驗餐廳做電子商務

  “可以迅速補上貧困地區農民對電商知識的匱乏這一課。”山西省扶貧辦産業站站長趙俊超説,“千家萬戶的農民不可能從容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貧困地區的農戶更不可能迅速掌握電子商務的行銷方式。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給貧困地區嫁接一個農業電商平臺,培養一批農村電商人才。”

  山西省扶貧辦和兩家公司的合作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網際網路+銷售”的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物流與資訊流同步發展的一個業態,它對農産品的改變不僅僅停留在商品性和品牌層面,而且從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深處深刻地影響了農業的生産、加工、銷售組織方式的轉變。電商扶貧路徑的可行性,也在全國很多地區得到了印證。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本土的優秀電商用好的理念去改變我們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習慣、生産習慣、思維習慣,帶動我們貧困地區農民與網際網路時代同步發展。”王立偉説。

  這意味著,山西即將啟動的電商扶貧,將更加注重貧困地區的人才培養和農民的理念轉變。

  金融扶貧:建渠引水

  2014年7月,山西率先在呂梁山片區的靜樂、神池、興縣等7個縣試水金融富民扶貧工程,希望能解決好貧困地區企業農戶貸款難問題。

  2015年,作為全省強農惠農十項政策之一,山西新安排2.41億元財政扶貧資金,在58個貧困縣全面啟動金融富民扶貧工程。具體做法是,給每縣注入500萬元不等的財政扶貧資金作為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參與合作的金融機構則按照注入扶貧資金總額8倍以上放大貸款額度,開展面向貧困戶的扶貧小額信貸“富民貸”和面向貧困地區産業扶貧企業及項目貸款的“強農貸”,支援貧困地區企業、農戶實施特色優勢産業開發。

  同時,山西也做了不少配套工作,以利於有效解決貧困地區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如聯合金融機構建立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用評級授信體系、聯合保險公司探索開發針對扶貧小額信貸的保險産品。這項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試點中,山西省扶貧辦與金融機構探索了扶貧小額信貸八種帶動模式。“但是金融機構覺得風險還是很大,積極性不高。”趙俊超説。

  2013年以來,山西省扶貧辦通過協調山西股權交易中心給幾個扶貧龍頭企業發行了幾筆私募債。幫助太行山革命老區武鄉的多維牧業引進了山西高新普惠資本投資服務公司,雙方開始了股權投資合作。

  今年,山西省扶貧辦實施了企業申報新三板上市培育行動,幫助貧困地區産業扶貧龍頭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金融扶貧的視野雖然拓寬了,但如何可持續發展,成為他們面臨的課題。

  “所以利用這次網際網路大會,我們請來了希望金融創始人、CEO陳興垚,人家希望金融對接産業、了解農民,他們的風控機制很接地氣。所以我們就想知道人家線下是怎麼評估貸款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看能不能帶來一把鑰匙。”趙俊超説。

  “貧困地區有後發的生態資源優勢,多形式、多渠道的融資方式加上我們配套的機制體制政策導向,就能讓金融活水低成本流向貧困地區,變成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資本。”王立偉説。

  扶貧管理:聚焦瞄準

  科學決策來源於大數據分析,“網際網路+管理”將是精準扶貧看得見用得上的扶貧管理抓手。這成為山西扶貧辦的一個共識。

  新常態下,精準扶貧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扶貧方式要求運用科學有效程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比如精準扶貧要求做到“六個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産業扶持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結對幫扶到村到戶。

  由於山西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資訊系統,因此對於“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麼”“怎麼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又怎樣”等問題就存在許多盲點。

  去年以來,山西省採取本人申請、群眾評議、張榜公示、審核確認的辦法,逐村逐戶開展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共識別貧困村8060個,農村貧困人口282萬,厘清了貧困家底。

  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去完成“六個到村到戶”等工作成為精準扶貧的一個有效抓手。換句話説,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麼用、用得怎麼樣,要用數據説話。

  去年,山西1萬餘名包村領導幹部、2.7萬名幹部組成9519支工作隊,迅速進村駐點成為精準扶貧的“管道”,逐村逐戶分析致貧原因,找脫貧致富路子,開啟了精準扶貧的大幕。

  今年4月,山西省扶貧開發暨幹部駐村幫扶工作動員會召開,會議的關鍵詞是“兩個高於”和“1555”任務。

  “兩個高於”,即從今年開始到2020年6年間,山西省要確保做到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高於全國貧困地區平均水準。

  “1555”任務,即今年新扶持10萬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培訓5萬名貧困勞動力並實現半年以上穩定就業,實現500個貧困村整體脫貧,完成50萬人口脫貧任務。

  由此,資訊化管理和大數據分析成為精準扶貧管理的一個新工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