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成都:系統構建“五大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 發佈時間:2015-07-25 03: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成都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第二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成都系統構建“五大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初步形成了“農工貿旅一體化、産加銷服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2014年全市農業增加值370.8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4478元。

  一、構建農村産權制度體系,激發生産要素新活力

  確實權、頒鐵證。採取土地、臺賬、合同、證書、耕保金“五個一致”的方式,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實測確權和登記頒證,基本完成集體資産股份量化,鼓勵農民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自主形成長久不變決議。推動“三權分置”,試點頒發土地經營權證,同步開展養殖水面經營權、農業生産設施所有權、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確權工作。

  搭平臺、促流轉。設立全國首家農村産權交易所和農村産權仲裁院,健全市縣鄉三級産權流轉服務體系,開展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花木倉單抵質押等試點,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2014年全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率達55.7%,農村産權流轉交易額累計433億元,抵押融資110.7億元。

  設基金、防風險。市財政出資15億元,組建農發投、小城投和商物投三大平臺公司及農擔、農産擔兩大擔保公司,每年增加注資6億元,同時每年按照農村産權抵押融資貸款餘額的6%提取資金設立風險基金,構建農村産權流轉風險防範機制。

  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創規模經營新模式

  強化主體培育。分別制定培育各類新型主體的扶持政策,市財政設立7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援龍頭企業搞加工搞流通,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做標準做品牌,發展龍頭企業476家、農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農場2143家。建立認證評級制度,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7903人,支援其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財政給予保費補助。

  鼓勵規模經營。為確保糧食蔬菜生産能力,防止“非農化”“非糧化”傾向,出臺鼓勵糧食規模化經營和“菜籃子”建設扶持政策,市財政安排2.5億元資金,對糧食規模經營給予每畝160—200元獎勵,對常年規模化蔬菜生産基地基礎設施提升給予每畝800元補貼。

  創新經營模式。探索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引導農戶開展集體聯營;推廣“生産全託管、服務大包乾”、“公司化託管、專業化經營”等託管經營方式,開創了糧經共抓規模經營新模式。

  完善農業保險。每年安排3500萬元專項資金,創新開設蔬菜、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地方險種12個,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達到20個,累計提供風險保障980億元。

  三、構建全産業鏈發展體系,開闢産業融合新領域

  全鏈條謀劃種養業發展。從育秧育苗、機耕機播、統防統治、聯收聯運、代烘代儲等各環節,細化扶持政策,規劃佈局工廠化育秧中心60個、糧食烘儲中心60個、産地採後處理點120個,財政給予50%補貼,農機化率達到72%。全面推進國家級農産品品質安全市創建工作,確保城鄉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推進農産品加工業發展。制定農産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精深加工進工業園區使用國有建設用地政策,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支援初加工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比照同期工業園區用地價格給予差價補貼,有效推動了農産品加工“一中心、六園區、十基地”建設。2014年農産品加工産值達1947億元,精深加工率達45%。

  加強農産品市場流通。形成以彭州濛陽等4個大型批發市場為核心,17個産地批發市場為樞紐,中心城區近200個標準化菜市、2000家零售門店、500多家便民菜店為支撐的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

  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著力把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禮品,打造具有現代農業形態、歷史文化底蘊、鄉村文明氣息的鄉村旅遊景點,每年舉辦各類鄉村節會活動110個,有效促進了一三互動。2014年,全市鄉村旅遊接待遊客9000萬人次,實現收入160億元,農民收入來自鄉村旅遊的比重達到24%。

  四、構建農業資源保護體系,開啟生態建設新方式

  強化耕地保護。設立耕地保護基金,按基本農田每年每畝400元、一般耕地300元的標準,對農戶發放耕保補貼。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將稻田納入全市生態系統嚴格保護,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9.7萬畝。在蒲江縣整縣開展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試點行動,總投資12.9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提升耕地有機質0.6個百分點,促進糧食增産5%以上。

  強化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推動化肥農藥減量使用,綠色有機農業基地發展到50萬畝。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市財政預算安排2320萬元,對秸稈粉碎機械購置、還田作業及轉運中心建設給予補貼,今年小春秸稈禁燒未出現一天污染大氣問題。建立養殖業主、保險公司、無害化處理廠、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四方聯動工作機制,對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給予補貼,有效防止了病死畜禽污染事件發生。

  大力發展種養結合迴圈農業。市財政預算安排4000萬元用於推廣“畜—沼—糧(菜)”、稻田養魚、林下養殖等模式,在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養殖場,促進種植養殖業配套發展,建成種養結合迴圈農業示範點132個,既提高了糧食生産附加效益,又降低了化肥農藥施用量,保護了生態環境。

  五、構建農業農村建管體系,搭建産村相融新載體

  堅持多規融合。把農業規劃與城鄉建設、土地利用、新農村建設等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兩個導則”,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實現現代農業産業規劃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全市建成幸福美麗新村839個,建設“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新村109個。

  推進産業基地建設。規劃建設10個十萬畝以上規模的糧經産業綜合示範基地、7個兩萬畝以上規模的現代農業精品園區、3條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帶,規劃面積367萬畝,涉及14個區(市)縣127個鎮(鄉),整合科技推廣、資訊運用、種養迴圈、鄉村旅遊、公共服務等,通過新村帶産業、産業促新村,搭建産村相融新載體。

  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2014年各級財政三農投入408.9億元,其中農業投入78.5億元。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納入財政預算,每村每年最低標準40萬元。加強涉農資金整合,三年來打捆43億元涉農項目資金用於連片基地建設,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強化基層自治機制建設。構建黨組織領導、村民會議或議事會決策、村委會執行、其他經濟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級治理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農民群眾主體作用,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