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DNA硬碟讓數據存儲無極限

  • 發佈時間:2015-07-24 07:50: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鄧雨辰  責任編輯:羅伯特

  50年前,在仙童半導體公司任職的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指引了21世紀的一場偉大科技革命。在這50年間,人類獲取、處理資訊的能力,遵循著摩爾定律衝破天際,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也擺在了人類面前:這麼多資訊,我們該如何進行存儲?

  事實上,這個問題自現代電腦誕生以來便如鯁在喉。如今的教科書,更願意把相關的解決方法統稱為“存儲技術”。在計算技術騰飛的這幾十年,存儲技術一直是一個疲憊的追趕者——其首要原因便是物理限制。與中央處理器(CPU)的硅片介質不同,現代的數據存儲一般以磁介質為核心。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磁介質磁場行為的“記憶效應”來實現數據存儲的功能。這種存儲模式無論在尺寸上(數據密度)還是在使用壽命上(保存時間)都大打折扣。我們現如今使用的機械硬碟、固態硬碟、USB快閃記憶體等,其預期壽命都在十年左右,而且個頭還不小,一旦數據丟失,造成的損失便無法彌補,維護的成本自然也相當高昂。

  近年來,一些存儲技術專家把目光投向了倣生學。他們論證道:生命是如此精細和複雜,為了能夠無誤地繁衍遺傳,哪怕是一條蚯蚓,它所攜帶的資訊也足以寫滿一屋子硬碟。蚯蚓的小身軀到底如何存儲這些數據呢?答案便是DNA(脫氧核糖核酸)。DNA是遺傳和基因編碼的基本結構,其功能主要是半保留複製(延續生命)以及轉錄核糖核酸從而合成蛋白質(實現生命功能)。相比較磁介質存儲的“傻大憨粗壽命不長”,DNA存儲資訊的能力極強——一湯匙DNA所攜帶的資訊,可以存儲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所有的書籍影音;且由於它特殊的雙螺旋緊密結構,物理化學特性穩定,不易被破壞,低溫下可保存千百年不變質。困擾存儲技術多年的問題答案,早就被“造物主”寫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

  DNA由四種含氮鹼基——A、T、C和G互補配對構成,科學家將數據編碼成二進位的數字串,每遇到一個0,就在目標DNA的尾巴上合成一個A—T鹼基對;如果是1,就合成一個C—G鹼基對。這樣一來,整部莎士比亞全集就可以被存儲在頭髮絲大小的“DNA硬碟”中。每次寫完數據,就把“DNA硬碟”放到低溫環境中保存。需要讀取數據的時候,只需對目標DNA進行測序,將鹼基對還原成二進位編碼,再完成解碼工作,就可以被人類“閱讀”了。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來看,“DNA硬碟”還有很多挑戰要突破,比如存儲(合成)成本太高、讀取(測序)速度較慢。但是,利用DNA來存儲數據的確是存儲技術的一個光明的發展方向。隨著倣生學的不斷進步,用微如髮絲的“DNA硬碟”存儲記錄人類文明的珍貴資訊,將不再是一個久遠的夢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