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兵巴郎”的民族團結情懷

  • 發佈時間:2015-07-24 05:53:1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題 記

  從1998年起,蘭州軍區烏魯木齊民族幹部學院創新實施“嵌入式”教學模式,在新疆庫爾勒市維吾爾族群眾聚居的6個鄉村設立語言實習基地,每年組織維吾爾語翻譯專業漢族學員入住維吾爾族群眾家庭,在實習期間跟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快速提高語言翻譯技能和實際運用能力。

  17年來,學院歷屆黨委和實習學員堅持一手抓語言實習潛心培育人才,一手抓思想傳播傾心凝聚群眾,把實習基地建成黨在邊疆地區的宣傳思想陣地,併發揮自身優勢助民惠民,幫助群眾擺脫貧困。

  7月的塔克拉瑪乾大漠烈日似火,沙漠綠洲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阿拉多尕村萬頃梨園遮陰蔽日散發著撲鼻清香。7月17日,記者走進蘭州軍區烏魯木齊民族幹部學院設在這裡的語言實習基地,在農家炕上,葡萄架下,採擷漢族學員們與維吾爾族父母兄弟間發生的動人故事,感悟軍民共建和諧家園的魚水深情。

  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裏

  村民艾孜孜·艾拜依家新建的兩層磚瓦房窗明几淨,通鋪上的毯子色彩斑斕。他説:“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多虧了去年來家裏實習的‘兵巴郎’(巴郎,維吾爾語:男孩子)常遠方。”

  2014年9月,實習學員常遠方來到艾孜孜·艾拜依家,看著他家裏僅有的兩間小土房動起了腦筋,“阿塔(維吾爾語:父親),現在國家政策好,惠民富民實惠多,咱家蓋幾間房子應該問題不大,要是建8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房,國家還給補助呢。咱家這房子年久失修,能享受優惠政策啊。”

  知道還有這樣的好政策,艾孜孜·艾拜依心裏樂開了花。説幹就幹,邀幾個親戚來幫忙,小常等實習學員當小工,很快,一棟充滿維吾爾族風格的新房子就建成了。安上了太陽能,通上了天然氣,徹底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土灶臺。

  “這麼漂亮的大房子,我總共才花了4萬多元,政府補助給我3萬元啊。”艾孜孜·艾拜依美滋滋地説,“我家已經有13個‘兵巴郎’了,多虧他們給我講了國家的那麼多好政策,讓我知道了現在種棉花有補貼,買農機有補貼,給梨樹澆水也有補貼……好政策多得10個手指頭都數不過來呢!”

  庫爾勒香梨馳名中外。阿拉多尕村村長克依木·買買提説,他向實習學員詳細了解小額貸款和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後,將周邊1100多畝梨園進行整合,牽頭成立香梨生産合作社,實現了香梨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和産業化經營。合作社開辦後,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增長了1.8倍。

  學院政委袁漢軍説,語言實習基地建立伊始,學院黨委明確提出,要發揮軍校學員通曉“雙語”、政治上可靠、理論功底紮實的優勢,積極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和民族政策,把黨的助民惠民政策用好用足,增強維吾爾族群眾愛國愛疆的情感認同。

  學院院長桑軍説,黨的十八大閉幕當天,他就收到了一封有75名學員簽名的電子郵件,請求回到曾經實習的“家鄉”,宣講十八大精神和惠農新政策。學員們將“五位一體”、“兩個翻番”等100多個理論觀點,梳理翻譯成淺顯易懂的維吾爾語家常話,結合鄉親們生活中發生的新變化,讓大家聽得懂、看得見。

  一段視頻記錄了學員小分隊進村入戶宣講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動人情景:

  “參加國家正在推行的農村合作醫療,以後農民看病也可以報銷醫藥費了。同時,咱們的村鎮衛生院條件也會逐步改善,看病難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生病有地方看,看病國家給報銷,這就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病有所醫!”學員翟建鋒的講解贏得了現場群眾的掌聲。

  哈拉玉宮村102歲高齡的買買提·阿吉老人坐在新建的房子裏,對著鏡頭感慨地説:“我經歷了3個時代,巴依(維吾爾語:地主)讓我們當牛又做馬,舊軍閥向我們收糧又要錢,如今的共産黨不收錢不收糧,還給我養老蓋新房,現在才是最好的時代。”老人説到激動處,興奮地打起了手鼓。

  “兵巴郎”做的好事,就像樹上的香梨數不清

  站在果實纍纍的香梨樹下,果農吐爾遜笑得合不攏嘴。“今年的香梨已經全部預定出去了!”説起他這個“香梨科技産業園”,吐爾遜對“兵巴郎”王暉讚不絕口。

  12年前,曾是農業專業大學生的王暉,實習來到吐爾遜家。看到家裏滿園梨樹因為沒有科學嫁接,産量和品質較低,就動員吐爾遜挑幾棵樹做嫁接試驗。吐爾遜半信半疑地把房前屋後的3棵梨樹剪了枝幹。然而,到了開花結果的季節,3棵梨樹沒挂上1個果子。

  “當時我很生氣,不相信巴郎子的技術。沒想到,第二年梨子的産量是原來的幾倍,果子又多又大又甜。”

  嘗到甜頭的吐爾遜,不僅嫁接了自家300多棵梨樹,還把從“兵巴郎”那裏學來的嫁接技術,在全村的萬畝梨園裏進行推廣。

  從“兵巴郎”那裏嘗到科技甜頭的,還有村民哈斯木。那一年,這位敢想敢幹的農民看到大漠邊緣城市裏蔬菜供給有市場,就開始嘗試大棚種植。然而,由於不懂科學種植和市場行銷,血本無歸。

  學員王西濤入伍前在家鄉就是大棚種植能手,2010年實習期間,他主動向哈斯木傳授了大棚滴灌技術和反季節蔬菜種植方法,幫助建起了2個新式蔬菜大棚。同時,還利用“雙語”優勢,幫助哈斯木打開銷售市場。當年,哈斯木就扭虧為贏,腰包一下子鼓了起來。如今,他已是全村的“科技示範戶”。

  站在他的蔬菜大棚外,這位維吾爾族漢子一個勁地説,“我們的‘兵巴郎’做的好事嘛,就像果園裏的香梨數都數不清,看著嘛心裏暖洋洋的,聞著嘛鼻子裏甜滋滋的!”

  學院維吾爾語教員艾爾肯説,為促進“家人”致富,每批實習學員入住後都會自發開展“四送四比”活動:送圖書,比誰的圖書更實用;送技術,比誰的技術更先進;送資訊,比誰的資訊更靈通;送思路,比誰的思路更奏效。

  近幾年,學員們引入“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新理念,指導鄉親們搭建網路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阿拉多尕村幹部艾山江説,“自從‘兵巴郎’到我們這裡實習,各村的學習氛圍就濃了起來。孩子們想上學了,家長們想培訓了,很多風氣都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感覺到生活越來越充實、越來越文明。”這些年來,語言實習基地6個鄉村先後有4000多名群眾參加了60多期各類技術培訓,100多戶人家率先走上致富路。

  在納曼·玉努斯大叔家,記者碰到了剛剛從海拔4300米高原練兵場回到阿拉多尕村的學員夏超,他是專程來向維吾爾族父母告別的。他已接到畢業分配命令,即將奔赴遙遠的北疆邊陲。慈祥的納曼·玉努斯拉著夏超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好好幹,早些把立功喜報寄回家,有空時,要記得常回家看看。戈壁綠洲是我們共同的家。”

  幸福,高挂在維吾爾族老人長長的鬍鬚上;甜蜜,溫潤在維吾爾族老鄉的心窩裏。語言實習基地用輸血與造血同步的共建方式,增添了這塊土地的創造活力。如今,語言實習基地6個鄉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達到1.8萬元。哈拉玉宮鄉阿拉多尕村、上道桿村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表彰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引領著沙漠綠洲致富奔小康的熱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