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韭菜”沒得割長期投資才是“王道”
- 發佈時間:2015-07-23 11:08: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媒體報道大量新三板掛牌公司股票跌破定增價,引起了投資界的一翻爭議和熱炒。有的説,券商等機構“短視”,借著政策消息,炒一把,撈一把就走;有的説,企業估值過高,有泡沫,股價偏離公司價值,不注重長遠發展;還有的説,政策“紅利”一直沒有落實,轉板、擴容都去哪了?
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讓從業者和投資者不得不理性反思新三板的發展。到底什麼樣的制度適合新三板?到底應該怎樣投資新三板?
想割“韭菜”不容易
媒體報道,截至7月20日,2015年新三板定增799次,其中有84家跌破最近一次的定增發行價。比較知名的企業,比如“定增王”中科招商最近一次定增價格是18元/股,最近價格在17元/股。媒體披露的跌破定增價的掛牌公司還包括奧派股份、樓蘭股份、深冷能源、唐人通服、華麗包裝、明利倉儲、海容冷鏈、田野股份、天開園林、富耐克等,有的甚至下跌了90%,有沒有泡沫可想而知!
造成定增價急速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三板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不夠,這也和500萬開戶門檻的政策有關。股轉系統副總隋強曾提到,500萬的開戶門檻是適合的,目的是保護投資者。從這輪新三板“割韭菜”的情況來看,新三板設置投資者準入門檻還是有必要的,當然,500萬或高或低還值得商榷。
設置500萬投資者準入門檻後,一些企業和機構想通過炒作,來套取短期利益賺錢的計劃便破滅了。目前新三板還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大家都比較專業,至少比較理性。一些機構炒高了價格,買了股票賺了錢,價格砸下來之後,都不願意買回來,可見,機構對企業的評估有多差,而做定增也是為了短期套利,而不是支援企業融資來長期發展。
但是,在A股市場上折戟的散戶投資者,在新三板這個市場上還是保持了警惕。至少目前門檻沒有降低,間接地保護了投資者免遭這一波泡沫的洗劫。未來在新三板“割韭菜”不容易了,機構投資者要借投機獲利,A股市場也許可以,新三板似乎不太適合。
新三板適合長期“價值投資”
之前在易三板專題研究中,我們已經講過新三板適合長期的投資,適合“價值投資”,不適合A股式的投機套利。原因在於,新三板是極度市場化的資本市場,但凡出現短期套利機會,便會有做空者將價差平滑掉,套利機會就會消失。這輪新三板跌破定增價,其實正是這一理論的體現。
為什麼説新三板適合“價值投資”?除了短期炒作獲利之外,巴菲特的觀點,是伴隨著企業成長而股票增值。新三板的企業參差不齊,但不乏優質企業,如果能發現一兩家“阿里巴巴”“騰訊”,買進一些股份,幾年後有可能會有幾十倍幾百倍的增值。
易三板研究團隊在調研中,曾發現一些企業定增做的很到位,他們的定增會給股東投資者設置3年的封閉期,實際上,只有投資者認同企業發展模式,才會和企業長期共患難。3年之後,企業度過瓶頸期,業績會迎來幾何級數增長,投資者也會獲得高回報。
由於新三板沒有給企業定增設置封閉期的硬性要求,有的企業定增不僅不設置封閉期,而且連續差異化價格定增,第一次定增1000萬,1元/股,第二次定增3000萬,5元/股,第三次定增5000萬,10元/股,後面進入的投資者就成了“接盤俠”,在短期利益的誘惑下,早期進入的股東就會拋盤,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便難以避免!
所以,對於企業,應該考慮怎樣選擇合適的投資者,應該怎樣建立企業誠信和品牌。投資者也應考慮如何選擇靠譜的企業,那些不斷定增短期套利的企業,是否還值得信任?
政策需要市場倒逼
最後,談一談政策為何遲遲不來?無論是做市商擴容、降低門檻、分層,還是轉板,每一個政策對新三板來説都至關重要。但政策的出臺,要符合市場需求,或者説,市場成熟了才能出臺相應的政策,政策是市場倒逼出來的。
500萬的準入門檻業界公認有些過高,100萬-200萬比較適合,1900萬中産階級就可以加入新三板投資。如今全民創業時代,大量中産階級做天使投資,為何不讓他們進入新三板?新三板企業畢竟經過券商篩選,比很多天使階段的項目更加靠譜。如果中産階級入場,新三板的活躍度會大大提高,二級市場也會更加活躍。
還有個關注點,就是分層。易三板研究團隊在分析了美國納斯達克發展的歷史,發現“分層”本身也很有講究,納斯達克發展44年經歷3次分層,比較有意義的是後兩次;新三板也類似,至少要經歷2次分層,一次是做市商,一次是競價。分層標準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制度設計只是應運而生。
無論制度如何創新,本質上還是對於企業價值的判斷和選擇。理性的投資者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看企業,如果只想依靠政策紅利炒作,恐怕新三板不會有太多的空間。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馬上就超過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經接近2800家,未來3年預計會達到10000家企業,市場裏一定有“黃金”,但只有專業的機構和投資者才能夠找到,需要長期投資才能夠檢驗。(作者賈紅宇 易三板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