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電商“大戰”要爭好産品、好服務
- 發佈時間:2015-07-23 04:31:3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崔麗
農資電商爭奪戰硝煙瀰漫,電商渠道對傳統農資渠道的既有利益會産生一定衝擊,但任何新交易模式的産生都不是對傳統交易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競爭要求。為農民提供更好的農資産品和服務,這才是農資電商的努力方向。
據媒體報道,7月14日,阿里巴巴宣佈推出淘寶農資頻道,農民可以“一站式”在農資頻道購買農藥、肥料、種子、飼料等,並獲得科學的農業生産技術指導。緊接著,16日,京東集團與農資電商平臺“農商一號”簽約,將在平臺建設和經營、服務中心建設、物流體系整合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農資快速進村入戶。
前腳緊跟後腳,農資電商爭奪戰硝煙瀰漫。農資既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也是“網際網路+”開拓的又一新領域。電商巨頭的此番舉動,讓農資行業驚呼“狼終於來了!”電商渠道對傳統農資渠道的既有利益會産生一定衝擊,但要破除原有的利益保護壁壘絕非易事。任何新交易模式的産生都不是對傳統交易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競爭要求。
目前,我國農民在購買農資産品時面臨著四大困惑。一是加價高,因為農資銷售是多渠道、多層級的形式,從廠家到省級、市級代理再到縣級代理,再到零售商、農戶,層級多,不斷加價。二是選擇少,目前農村消費半徑較小,農民能買什麼農資,取決於村頭賣什麼。三是擔心多,農民很難辨別産品好壞。四是服務差、缺技術,現在農民所能獲得的服務取決於零售商能夠提供什麼服務。農資電商具有銷售渠道上直接針對農民、方便的物流配送體系等特點,可以部分解決上述問題,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農資畢竟屬於生産資料,有不同於其他消費品的特殊性。對於電商來説,要跟農資結合也並不容易,面臨幾個共性的難題:很多農民不具備上網的條件和能力,而且購買農資習慣了賒銷,對看不見人和物的網購充滿疑慮;農資電商要達到讓利於農的目標,就必須去仲介化,由此會面臨與傳統渠道的衝突,尤其是農資領域大廠家做電商,往往擔心線上增量會擠壓傳統銷售渠道交易量,擔心自己“左右手互搏”,如何實現這兩者的融合和互補,考驗著行業智慧;農資本質上是産品和服務的結合體,産品規範化的使用和現場管理直接影響到産品的使用效果,要高度重視線下服務體系的完善,重視本地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農資作為季節性集中使用的大宗商品,如何滿足短期內高強度配送,在成本和時間上都是挑戰。
做農資電商要有信心、耐心、恒心,急功近利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前幾年電商價格戰頻發,電商行業整體並不成熟。如今電商之間的競爭已逐漸從價格戰轉向服務戰,電商拼的是綜合競爭力,包括産品品質、價格、金融、物流配送等。電商的良性競爭給農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價格更為透明,服務也延伸到農業全産業鏈。農民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比一比誰的性價比最好,服務最好,然後才會選擇購買。
隨著競爭日益殘酷,只有提供專業化和差異化的服務,充分細分市場,才能獲得更大收益。無論是綜合性的大網站,還是專業化細分的小網站,要想做大做強,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首先,農資電商必須優選産品,以種子産品為例,只能與那些知名度高、有品牌的種子公司達成合作,讓他們成為種子的貨源供應商。不然買到問題種子,農民遭受損失,電商信譽也會下降。其次,“網際網路+農資”,短板不在於線上産品交易不暢,更在於線下服務體系欠缺,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線下的農資服務體系建設。第三,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第三方賣家,都應擯棄投機短視心理,踏實做好服務,切切實實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誠信經營,才能贏得農民的信賴,實現長久發展。最後,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業的不同在於電子化、網路化、異地化,要想避免假劣農資、欺詐等網購亂象出現,推進立法完善並加強監管勢在必行。農民也應加強防範意識,切勿盲目追求低價,貪小便宜吃大虧,可以保留相關證據,例如發票、電子交易憑證、物流取貨單據以及聊天記錄等,一旦發生糾紛,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如果遇到售後問題,不要怕麻煩,而要立即聯繫商家解決。
不論是什麼樣的經營模式,最終落腳點都是真正有科技內涵的好産品和有競爭力的好服務,這才是農資電商的努力方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