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産品滯銷與政府“越位”有關
- 發佈時間:2015-07-14 06:20:1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入夏以來,有關農産品滯銷的事情再次屢屢見諸報道。從北方某省的油桃,再到南方部分地區的荔枝,本是大獲豐收的季節,農戶們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農産品滯銷,除與惡劣天氣等自然因素有關外,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造成供大於求、供需資訊不對稱致使運銷渠道不暢、倉儲水準有限無法錯峰上市、加工能力不足難以就地消化等人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當然,作為連接農産品與市場的紐帶,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很多地方,基層政府為推動某農業特色産業發展,重面積而輕品質,求規模而偏市場,動輒打造數萬畝産業示範園、數十萬畝産業示範帶。為求規模,有些地方不惜拿出大量財政資金補貼農民,甚至從種到收進行“一條龍式”補貼,農民只需投入勞動成本即可。但是,有規模不等於有産業,有産品不等於有市場。農民若沒有了成本意識,也便沒有了風險意識,一時跟風種植熱火朝天,待到瓜熟蒂落堆積地頭,由誰來埋單就成了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産銷雙方才是主角,政府在其中應當好資訊員,發揮自身優勢,分析研判市場需求資訊供種植戶照單下料;也要當好聯絡員,使銷售方與種植方及時無障礙交流,將分散的市場資源串聯在一起。只有種植與科研、銷售、運輸、加工、倉儲等一系列環節有效對接,才能形成産業合力。此外,政府還應當好服務員,為各個産業要素做好服務工作。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企業與農民之間天然的“紅娘”,它既是微縮版的企業,也是初步企業化的農民,同樣的資金,用於扶持合作社或許會比用於對農戶分別補貼帶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説到底,有關農産品種植與銷售一類的事情,政府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大包大攬,關鍵還是要按市場規律辦事才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