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94本日記寫滿民情

  • 發佈時間:2015-07-14 06:20: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許 漢

  2014年12月12日淩晨,河南省長葛市坡胡鎮水磨河村原黨委書記燕振昌走了。他是在辦公室去世的。去世時,他桌上的日記本依然攤開著。這是他的第94本日記,從風華正茂時開篇,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擱筆。94本日記,記錄著一個貧困村到億元村的美麗蝶變……

  夢想照進現實

  自1970年成為水磨河村黨支部書記,燕振昌曾有過3次到其他崗位工作的機會,但每次都與機會擦肩而過,原因只有一個:水磨河村離不開他。他對妻子張改真説:“咱聽從組織安排,在農村也照樣能幹出名堂。”

  對於丈夫的豪言,如今已74歲的張改真當時並不完全認同。

  當時的水磨河村窮得揭不開鍋。有民謠為證:“水磨河,水磨河,磨來磨去災禍多。十年種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窩。”村裏每人平均耕地不超過7分,即使全村人“戰天鬥地”,也只能勉強保肚皮、保口糧。燕振昌的日記裏,開始出現越來越強烈的期盼:要讓村民過上有房住、走好路、能讀書、有玩處的安生日子。

  燕振昌的老搭檔張漢卿回憶,從參加工作起,燕振昌就有看報的習慣,對上級精神、政策動向瞭如指掌,總能在第一時間感知黨的政策信號。

  社隊企業興旺時,上任僅3年的燕振昌就帶領社員辦起農機配件廠、麵粉廠、冰糕廠,成為水磨河大隊的重要經濟來源。1986年,股份制企業剛在沿海地區萌芽,燕振昌就敏銳意識到,徹底改變貧窮面貌的機遇已如雲外春雷,破空而至。

  “當時大家剛解決溫飽,誰家也沒有多少閒錢。”張漢卿説,“老燕説要辦造紙廠,一股3萬元,這要借多少家才能湊齊呀。再説,廠子倒閉了咋辦?”

  但燕振昌決心已定。他勸張漢卿:“現在土地包産到戶,不辦企業村集體就被架空了,怎麼為民辦實事?辦股份制企業是跟著黨的政策走,這條路絕不會錯。”

  在燕振昌的堅持下,水磨河村的造紙廠建起來了。這是長葛市第一個、也是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企業。

  為順應時代潮流,燕振昌還鼓勵村兩委班子和全村100多名黨員辦廠。他説:“政治過硬是硬本領,帶頭賺錢是真本事。又能服務大家、又能帶頭致富的村幹部,才是真正腰杆兒硬的好幹部。”

  隨後幾年,水磨河村冒出了50多家股份制企業,成為河南省許昌市第一個工農業總産值超億元的村子。2014年,水磨河村年産值已超過4億元,從貧瘠的村莊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水磨河村不缺水,村西的幸福湖澆灌著水磨河村90%的農田。2008年底,村民們發現附近3個鄉鎮、23個村、近4萬口人的吃水和灌溉開始出現困難。2008年12月31日那天,燕振昌在日記中寫道:“村民發現,幸福湖突然幹了……”

  村裏耗資興建的40畝綠樹婆娑、曲水回廊的生態園,剛注滿水就變成了一個大型沙坑……水究竟去哪兒了?村民們推斷,是附近的一家煤礦把水抽走了。

  “這個事情協調解決難度很大,村民都十分著急。”現任村黨委書記郭建營説。

  當時已年近70歲的燕振昌四處奔走,尋找解決方案。2013年夏,借助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機,燕振昌向前來調研的領導彙報了長葛西部的吃水難題。沒幾天,河南省水利廳就組成專家組前來實地勘察論證,煤礦透水導致湖水乾涸的事實終於得到確認。

  2013年10月,長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復——該項目通過引平禹一礦礦井排水入長(葛),注入幸福湖,同時配套建設2.56萬畝田間灌溉工程。

  2014年12月,工程完工,乾涸了6年的幸福湖重新碧波盪漾。

  百姓事挂心頭

  勤勉、務實、為民,已成為燕振昌最鮮明的符號。從28歲成為水磨河村支書開始,到73歲在工作中去世,這種特質老而彌堅,從未褪色。

  燕振昌上任時,村民普遍住在土坯草房。1976年夏天,大雨傾盆。村民趙國義向燕振昌倒起了苦水:“我家的兩間破草房到處漏雨,天天拿鍋碗瓢盆接著,啥時候能住上新房啊?”

  第二天早上村裏開會,燕振昌提起這事。當時村裏一窮二白,蓋新房談何容易。但燕振昌勉勵大家:“林縣啥都沒有,不也挖出了紅旗渠嗎?”

  在當天的工作日記中,燕振昌記錄了徵求意見的結果:“根據多數群眾的要求和我們了解到的情況,大家同意建設新村。如果不建設新村,會出現媳婦娶不回家,影響群眾生産生活積極性;為宅基地鬧糾紛,鬧矛盾;不能改變已有生活條件。”

  “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建房材料。”郭建營説,“石灰、磚瓦、預製板,要是全從外邊買,大隊和村民都負擔不起。”

  沒有石灰,燕振昌帶領全村人拉著架子車到相鄰的禹州拉石頭,自建石灰窯。沒有磚瓦,他發動各生産隊建磚瓦窯。後來,大隊還成立了3個建築隊和1個施工隊,組織近100名工人給各戶建房。

  1986年,水磨河村歷時10年的舊村改造終於結束,全村1000多戶村民基本都住上了小瓦青磚的新房。

  如今再到水磨河村,村民的住房又是一番景象。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或三層小樓鱗次櫛比,街道兩旁綠樹成蔭。

  10年建新村,凸顯了燕振昌紮根農村的決心、一心為民的真心、堅韌不拔的恒心;8次建學校,他則把目光投向了水磨河村的未來。

  上世紀70年代末,水磨河村戲風很盛,孩子們整天圍著戲班子看熱鬧,無心上學。為了改變這種風氣,燕振昌決定帶領村民辦校興學。在他的帶領下,村裏的中小學經歷了8次擴建。1982年,建成了長葛市第一個農村百米長廊的教學大樓;2004年,擴建坡胡鎮二中,4層教學樓、學生宿舍樓、餐廳拔地而起,建成長葛市第一個農村全寄宿制中學。

  為讓村民真正重視教育,從1985年起,村裏每年8月28日都舉行學生歡送會,為新考上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高中生披紅戴花,發獎品、送路費。從恢復高考至今,水磨河村已有460多人考上了大學。

  水磨河商業街上有300多家店舖、50多家小微企業,吸納周邊剩餘勞動力近萬人。燕振昌要求村兩委幹部:只要來水磨河村發展的,在項目徵地、金融、通電、通路各方面都要全力支援,“不能讓企業家和店主跑腿、作難、花冤枉錢,更不允許本地人欺負外地人。”

  每天清晨,在開村兩委班子會前,燕振昌都會繞著村子轉一圈。他説:“咱不能坐在村裏等群眾找咱,咱得主動下去,遇到啥事隨手就給他們解決了。”

  讓企業主們最感動的是,在企業貸款找不到擔保人時,燕振昌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主動為企業擔保。燕振昌説:“只要他們在水磨河一天,就是俺村的人。俺村的事兒我不管誰管?”

  公正無私兩袖清風

  在水磨河村,郭建營向我們還原了燕振昌人生最後的24小時——

  2014年12月11日早上4時,燕振昌起床簡單地洗漱之後,開始寫頭一天的工作日記,思考當天的工作安排。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44年。

  6時,14名水磨河村黨委、村委會成員準時到達村委會會議室。燕振昌主持召開村兩委班子成員會議,部署當天的工作任務。44年來,每天早上的例會雷打不動,6點開始,7點結束。

  上午9時,他帶著調研組去參觀已經注滿水的幸福湖。

  下午,他打電話給班子成員,細心地交代第二天要去市裏、鎮裏辦的事情。

  晚上7時,吃罷晚飯,燕振昌又走進了辦公室。老伴張改真對此已習以為常。44年來,他把辦公室當家,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

  2014年12月12日淩晨,像44年來每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樣,燕振昌披衣起床,開始寫工作日記。寫到第四條時,他再也沒有寫下去。醫護人員證實,燕振昌因突發心肌梗死,于淩晨4時去世。未寫完的工作日記,如同一個綿長的省略號,留下他對水磨河不盡的牽掛。

  “老書記為村裏操勞到最後一刻。”郭建營説。在任44年,燕振昌為自己和村兩委定下了兩條不可逾越的規矩——對自己,是“五個不沾邊”:錢不沾邊、物不沾邊、獎金不沾邊、紅白喜事酒場不沾邊、煙不沾邊;對村兩委,是“四個不幹”:村民不同意的不幹、收費攤派的不幹、搞形式的不幹、村民不得實惠的不幹。

  每年農曆臘月初八,燕振昌都要召開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並在會上公開村裏的收支情況,表決通過黨支部下年度事務的預案。這就是村裏實行了近30年的“臘八算賬”。

  “賬目公開了,群眾心裏亮堂了,對村幹部也信服了。”燕振昌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水磨河村迤邐而過。工程建設時,水磨河村有23戶民宅面臨拆遷。“我們村拆遷的農戶多,佔地面積在長葛市也最大。”郭建營説,“徵地拆遷是個難事,但老書記跟村民一一做工作、講政策,大家都信服了,一個月就完成了拆遷和土地移交工作。”

  村民韓長鎖至今難以忘懷燕振昌對村裏老人的照顧。“村裏不光給7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10塊錢的‘豆腐腦錢’,還給每人發一床新被子,新被單、被套。”他説,“燕書記這樣做,就是要讓男女老少知道,孝敬老人才是好風氣。”

  早在1981年,村裏還在為建新房的錢絞盡腦汁時,燕振昌就提議建敬老院。當時有人反對,燕振昌為此召開了一次大隊支部會議,一句話讓大家心服口服:“全村人都熱熱鬧鬧住進新房了,不能讓那些無兒無女的人沒有安身之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