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沙化治理迎來歷史拐點?
- 發佈時間:2015-07-14 00:36:08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遼寧省康平縣二牛鎮位於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的東南緣,是遼寧省遭受風沙侵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在這裡生活了60多年的趙景富對過去和現在的生態環境感觸很深。“過去經常會刮六七級的大風,只要大風一來,立馬是沙土滿天揚,隔一條小路都看不見人。經過這幾年的治理,環境好了很多,大量的樹木基本把沙土固定住,即使是起風,也不會出現揚沙的天氣。”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是當今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也是我國最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遼寧省荒漠化土地佔到全省總土地面積的七分之一,其治理難度可想而知。記者經過多方走訪後發現,經過連續幾年的奮戰,遼寧省沙化和荒漠化問題不僅正在逐漸改善,而且從單純的防沙治沙向科學利用沙地獲得經濟效益轉變。相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遼寧已經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治沙體系,並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目前而言,遼寧沙化治理已經迎來歷史拐點。
如今,趙景富在當地鄉鎮政府幫助下承包了600畝沙地,在栽植寒富蘋果的同時還搞起了林下養殖。“老話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這是靠沙吃沙。尤其是今年,蘋果産了5萬斤,以每斤2塊錢計算,至少也能賣出10萬塊錢,去掉3萬塊費用,凈利潤是7萬塊。鴨鵝一共養了5000隻,每只就算賣20塊錢,至少還有10萬塊左右的收益。”趙景富笑著對記者説。
康平縣林業局副局長曹廣才告訴記者,通過幾年的試驗,他們已經成功在沙區種植了大扁杏、山杏、榛子、寒富蘋果等農作物,同時還鼓勵農戶搞禽類養殖。這些手段不但對生態環境沒有破壞,而且有利於樹木生長。
“一年兩季風、一季六個月。風沙一撒歡,莊稼刮上天。”這是未治理前遼寧省臺安縣西北地區的真實寫照。以西平林場為例,面積約合6.5萬畝左右,由於地處蒙古國季風氣候帶,成為臺安西北部的“風口”,大風帶來了幹沙,帶走了水分。2008年以前,沙化土地面積達到2.8萬畝,佔整個地區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常年的風沙侵襲使土地變得越來越貧瘠,沙化土地越來越多,不僅影響農民耕作,更阻礙了當地人的致富步伐。越是貧困,人們越是注重眼前利益,為了種糧掙錢,很多農民寧可少收成也不願種樹,農林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既要有經濟效益,還要有生態效益,既要防風固沙,又要讓百姓致富,如何將看似矛盾的兩者兼顧,一個難題擺在臺安人面前。經過多年的深入調研和嘗試,臺安摸索出栽植以矮化密植寒富蘋果為主的生態治沙模式。寒富蘋果和速生楊互為補充,生態與經濟雙管齊下:速生楊生長週期較長、見效慢,但卻能固住沙土,形成防沙的天然屏障;寒富蘋果栽植在由速生楊組成的隔離帶,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固化土壤、涵養水分,林下間還可以種花生等矮棵經濟作物,速生楊和寒富蘋果樹共同形成了立體的防風治沙網路,不僅防住了風沙,還富裕了當地百姓。
通過多年開展防沙治沙綜合治理,如今臺安縣西北部的鎮場環抱在綠色之中。“在西平林場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在臺安西北部7個鎮場進行了推廣,治沙與致富相結合,成為臺安防沙治沙工作的特點。”據臺安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臺安寒富蘋果的栽植面積已達到10.5萬畝,産量達到3.6億斤,産值達7.2億元,畝效益達到6000元以上,是種植大田作物收入的10倍,為果農每人平均增收近萬元。
除此之外,臺安近幾年還引進了紅樹莓、大榛子等經濟林,並已初見成效。紅樹莓去年迎來盛果期的大豐收,每畝地産量達到1000至1500公斤,一畝地能收入至少8000塊錢。
從2010年到2014年,遼寧省沙區依託國家和省級生態建設工程,大力實施人工造林,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7.4萬公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39萬公頃,沙化土地改善成效明顯。根據全國第四次沙化和荒漠化監測顯示,遼寧省沙化面積比第一次監測減少32.57萬公頃,沙化程度也呈現由極重度向重度轉移,中度和輕度向飛沙化方向轉移的趨勢。基本實現了由破壞大於治理到治理與破壞相持的歷史性轉變。去年,遼寧省林業沙區産值已超過300億元。今年,遼寧省還將繼續依託千萬畝經濟林工程,在沙區構建兩杏一棗、寒富蘋果等具有地域特色、佈局合理的經濟林産業帶,帶動更多沙區群眾增收致富。(記者賈曉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