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以改革“組合拳”促外貿“優進優出”

  • 發佈時間:2015-07-11 10:29:3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今年以來,受外需持續低迷、傳統競爭優勢減弱、部分主要市場國家貨幣兌美元大幅減值等因素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保持了中低速增長態勢。

  為了支援外貿穩增長、調結構,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部門、各地方以空前力度抓落實,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提振了企業信心。前5個月,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均為負增長的情況下,我國外貿出口仍保持了來之不易的正增長。

  專家表示,未來隨著改革“組合拳”的繼續發力,我國外貿從“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的轉型將進一步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有望邁上新臺階。

  跨境電商發展按下“快進鍵”

  對於許多老外貿來説,“網際網路+外貿”的出現,讓他們所熟悉的傳統外貿多了不少時尚元素。

  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新形勢下國家層面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首個指導性文件,對於提升外貿整體品質、促進外貿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跨境電子商務對外貿來説是一種新的模式,也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對外貿經營方式轉變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前舉辦的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副部長鍾山説。在他看來,跨境電商減少了諸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資訊溝通,提高了效率,實際上也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對外貿經營方式的轉變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跨境電商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的一大亮點。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2014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約4.2萬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出口占比約85.4%。今年以來,跨境電子商務依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

  不過,當前我國跨境電商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的産業鏈,經營主體過多、經營不規範等情況較為普遍。這需要社會各方形成合力,大膽探索,勇於改革創新,讓跨境電商真正成為撬動外貿平穩發展的有力支點。

  為此,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同意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作為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杭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被賦予了破解跨境電商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難題的重任,通過打造完整産業鏈和生態鏈,逐步形成一套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規則,給全國跨境電商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區域通關一體化覆蓋全國

  今年5月1日,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北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啟動,當天廣東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擴大至泛珠區域。這標誌著企業可自主選擇辦理申報、納稅和查驗放行手續的便捷通關模式覆蓋全國,實現“多關如一關”,惠及所有進出口企業。

  據悉,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涉及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等9省區內的青島、濟南、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拉薩等10個海關,從山東青島到新疆阿拉山口直線距離4000多公里,橫跨中國東中西部,涵蓋海運、空運、鐵路、公路等多種進出境運輸方式。

  改革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將形成一個標準統一、快捷高效的通關區域,打通了東聯日韓、西至歐洲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對於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將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我國外貿大省,廣東與港澳陸路相連,公路口岸通關一直是廣東貨物進出境的特色。據統計,通過汽車運輸方式進出境的貨物額佔廣東進出口貨物總額的一半以上。此次陸路口岸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將使廣東省12萬餘家外貿企業受益。

  東北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則將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呼和浩特、滿洲裏6個海關整合為一個區域改革板塊,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共同構成全國“3+2”區域通關一體化格局。

  “上述5大區塊已實現區域通關一體化的全覆蓋,真正實現了‘關通天下’。”海關總署監管司副司長苗躍學表示,通過改革打破關區界線,實現簡政放權,企業在提高通關效率和節省物流成本上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口岸改革再提速

  4月7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進口岸工作支援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繼2月25日國務院《關於印發落實“三互”推進大通關建設改革方案的通知》後,又一份關於口岸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口岸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對外交往和經貿合作的橋梁,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口岸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了口岸快速發展,對改革開放和維護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口岸執法體制和協調機制仍不夠健全,通關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傳統外貿優勢正逐步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外貿穩增長、調結構壓力增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開放程度不夠的大背景下,通過加強和改進口岸工作,促進貿易便利化,推進口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援外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若干意見》把改進口岸工作作為出發點,把支援外貿發展作為落腳點,緊緊圍繞支援外貿提質增效這一中心主題,突出了深化改革與問題導向。”國家口岸辦副主任白石説。

  據悉,加強和改進口岸工作相關舉措包括進一步加大口岸執法領域簡政放權、減少口岸涉企收費、提高口岸資訊化和智慧化水準、支援新型貿易業態和平臺發展、創新大通關協作機制和模式、擴大口岸對外開放等多個內容。

  國際産能合作正當時

  5月16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就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長期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貿易的方式完成,即我們常見的産品輸出;産能合作則不同,它更多地表現為産業及發展能力的輸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推動産能合作可以讓更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參與到全球跨國産業體系,有利於發揮這些國家的各自優勢,帶動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發展。”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説。

  不僅如此,我國也與發達國家開展産能合作。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200多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首位,裝備水準處於全球産業鏈中端,性價比高。而發達國家處於工業化後期或後工業化階段,擁有高端技術裝備。産能合作可以將中方自身的裝備與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發達國家的優勢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升發展中國家工業水準,倒逼我國裝備産業轉型升級,還可以有效帶動發達國家核心技術和創意的出口,實現“三贏”。

  不過,無論是對於中國政府還是企業來説,開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都是一項新工作,也是一個新挑戰。對政府來説,要推進這樣的國際産能合作,切實提高企業“走出去”的便利化水準,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做到簡政放權。

  據悉,去年以來,我國大幅度改革了境外投資項目的管理制度,將企業對境外投資的審批改為了備案,企業融資的便利性大幅提高。近期,國務院再取消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將8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將不再保留。

  值得期待的是,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及自貿區戰略的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將在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準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