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學生鄭志瑤:“技術入股”落戶鄉村

  • 發佈時間:2015-07-11 07:31: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看到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産,真是羨慕,這幾年村裏一直就想引進大學生,好提升我們的技術含量和文化素質……”7月1日,遼寧燈塔市大河南鎮新光村農機合作社董事長金哲南來到瀋陽農業大學,他要把剛剛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的鄭志瑤同學接回村裏。

  鄭志瑤,22歲,即將任職燈塔市大河南鎮新光村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並以知識入股成為合作社新的股東,開始新的創業征程。他也成為遼寧省大學生以 “技術入股”方式落戶鄉村的第一人。

  2013年暑假,在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家裏休息的鄭志瑤,被大學輔導員老師打來的一通電話改變。輔導員簡短詢問了他的近況後,表示要送他到農村去社會實踐。隨後,他便與瀋陽農大的社會實踐服務隊來到新光村。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偏僻的村落,竟然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使用的機器都是當下農村中最前沿的,村裏的發展前景讓他感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在新光村社會實踐一個月後,他把調研、實踐成果發表在《農機市場》雜誌上,並向學校工程學院建議,將實習基地設在新光村,同時和幾名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了農機視野社團,將更多學農、愛農的同學攏到一起,共同研究探索農業機械和農村的發展。

  此後,只要放假,他就到新光村農機專業合作社定點學習、社會實踐和科技服務,了解農機採購和修理的方式方法,積累機械化大區域作業和田間植保的管理經驗,了解當地農民對農機作業的意見和建議,為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夯實基礎。

  2014年8月,卸任大學學生會副主席的鄭志瑤,因為深入農村的社會實踐經歷和工作經歷,被遴選為遼寧省學聯駐會執行主席,到共青團遼寧省委員會鍛鍊。在那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了KAB創業教育。那次培訓,不僅讓他學習了創業所必備的條件,更給予了他敢於創業的勇氣和信心,自主創業的願望日益強烈。

  大學快畢業了,有家公司的老闆開出年薪30萬元,他不為所動。“許多人也曾勸我走仕途,但是我還是想選擇創業這條路。我沒有考研究生、選調生、公務員和村官,領導和老師推薦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也都沒去,我就是想從事自已所學的專業,走自主創業之路。”鄭志瑤説。

  了解到鄭志瑤的創業想法後,金哲南當即邀請他以合作夥伴的方式進入合作社,承諾每月提供3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一定的合作社股份。對鄭志瑤的創業項目,合作社將以參股方式共同創業。

  新光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300多口人都是朝鮮族。前些年,村裏成立了農機合作社,擁有大型機械50多臺(套),固定資産800多萬元,100多名村民會員,新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金哲南任合作社的董事長。

  “現在村裏富了,每人平均收入超過了3萬元,合作社跨區作業為稻農服務,從事翻地、育苗、插秧、收割、烘乾、倉儲、糧食深加工等行業,每年利潤都超過100萬元,可合作社缺少有知識、有文化、有創意的年輕人。”金哲南説,“我們看中的就是這個小夥子有知識、有技術,村委會就決定讓鄭志瑤以知識技術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先給他1%的股份。”

  “稻田養鴨”是鄭志瑤為新光村“量身定制”的項目。新光村有稻田400多畝,土地肥沃,水稻種植遠近馳名,這裡無疑是稻田養鴨的最佳地點,有機大米品牌通過稻田養鴨就能實現。

  鄭志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水稻放養10多只鴨子,今年放養了300畝,3000多只鴨雛進入稻田,每天只需喂食一次,鴨子每天生活在水田中吃蟲,鴨糞自然還田,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全是原生態,綠色有機稻米,每隔三個月出欄一批鴨子,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明年2000多畝稻田,放養的鴨子將有上萬隻,我們還要在省內聯盟多家合作社,共同生産有機稻米,將這一項目形成産業鏈進行開發。”鄭志瑤這樣計劃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