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更多青年學子與海洋親密接觸

  • 發佈時間:2015-07-11 07:31: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陳 瑜

  “我去年就關注到了這個活動,但因為有別的安排沒能參加。”90後的清華大學博士生司星宇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參加了第四屆“高校博士團走向海洋”考察活動。

  7月5日—10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60名博士生參加了北線考察活動,先後來到國家海洋局駐天津、青島、北京的單位;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的60名博士生在南線考察中,走進了國家海洋局駐上海、杭州、廈門的有關單位。

  對青年學子來説,這是一次與海洋近距離親密接觸的寶貴機會。

  2011年,國家海洋局人事司啟動“高校博士團走向海洋”活動,目的之一是通過高校博士生和相關院所交流,促進高校學生關注海洋。

  相關調查結果更能説明啟動此活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014年4月,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等多單位組織開展的“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顯示,80後90後海洋意識明顯落後於70後,青年人在海洋安全意識、海洋國土意識以及海洋政策意識方面表現相對薄弱。

  開展此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之前國家海洋局系統單位接收的畢業生以涉海高校為主,隨著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用人單位希望從綜合性高校中吸收“新鮮血液”。

  國家海洋局人事司幹部李婷婷是北線領隊。兩個月前,她開始與相關高校工作對接,確定各高校參加專業和人數。

  “去年我們給了北京大學25個名額,只有30人報名,今年只給了20個名額,引來90多名報名者。”在她看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記者拿到的考察團成員名冊上,北京大學20名報名者來自近10個學院。“最重要的是一種輻射帶動作用。”李婷婷説,以前很多高校學生不知道海洋局是幹嗎的,不知道海洋需要這麼多專業的人才。

  考察中學生的表現佐證了她的説法。

  博士團成員多為90後,平時看著是嘻嘻哈哈的小孩,但一到考察環節,聽報告、實驗室參觀、提問都很認真。例如,在被譽為海洋資訊高速公路管理處的國家海洋資訊中心,清華大學水科院一名博士生提問,水利工程建設需要用到相關數據,作為局外單位,有什麼途徑能共用海洋數據,從而擴大科研寬度和廣度。這個問題就提得很有水準。

  促進更多青年人才走進海洋,走進海洋事業,這是活動的另一目的。

  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一名博四學生有點遺憾,自己的專業可能與該所的人才需求有點偏差。話音未落,該所總工程師阮國嶺馬上接話:“你來剛好,給我們建模。”輕鬆的對話引來一片笑聲。

  今年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一次參加活動。該校帶隊老師吳曉旭説,學生中不少去過沙漠、極地,特別能吃苦耐勞,要能進入海洋系統工作,首先不用擔心不能吃苦。她同時希望各單位也能把招聘會開到北京師範大學去,輻射更多學生,讓他們走進海洋。

  對學生們來説,活動的意義不是簡單地補了一堂有關海洋知識的課。

  司星宇還是一名博二學生,就業離她還有點遠,但此次活動中她身兼清華大學就業實踐支隊隊長。“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場重要的就業實踐,也就是以就業為引導的實踐。”司星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活動啟動前,20名同學被分為4組,調研課題包括海洋生態保護、實施海洋強國戰略面臨的挑戰、涉海單位人才需求等四個方面。“活動結束後,我們會將調研結果形成報告,與清華大學另外109個就業實踐支隊進行PK。”

  正因如此,此次活動才更有針對性。正如國家海洋資訊中心副主任石綏祥所言,希望大家在心中留下海洋,在行動上走向海洋,在血液中凝聚海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