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利津農機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嘗到甜頭

  • 發佈時間:2015-07-02 06:33: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久前,筆者在山東省利津縣北宋鎮道岔村高標準農田聽到,“流轉給租金,幹活有工資,我把家裏的9畝麥田流轉後,農忙時節又幫著管理,掙錢顧家兩不誤,收入翻了一番。”正忙著給莊稼噴藥的村民宋立峰高興地告訴筆者。

  過去,由於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種糧的效益低,道岔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村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宋立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種一畝地小麥需要種子80元,播種40元,澆水120元,割麥子80元,尿素和農藥錢250元,總成本約600元,一畝小麥産量1000斤能賣1200多元,不算人工成本純利也就600元。而他平時打工一天的收入在150元左右,單純在家種地對他來説確實不合算。

  2013年,種糧大戶金德華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道岔和周邊幾個村的600畝農田,從事小麥規模化種植,同時,對於失地的農戶,優先提供工作崗位,使當地農民領上了“雙薪”。

  在金德華看來,小麥規模化種植還是“有利可圖”。金德華告訴筆者,規模化種植,就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他用的農藥和化肥直接從生産廠家購進,每畝就能省下20多元,再加上他採用的“青麥6號”良種,每畝小麥增産近百斤,這一降一升之間600畝地就能增收8萬多。下一步,金德華還要開展多元化種植,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

  嘗到土地流轉“甜頭”的還有利津東勝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林官勝。他與金德華簽訂了土地託管協議,提供耕、種、收、秸稈還田一條龍服務。林官勝説,傳統耕作模式下,來請幹活的人都是零散的土地連不成片,大型農機不好操作,與金德華合作後,每畝作業的價格降了下來,農機規模集約的優越性也體現了出來,收入不降反增。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迫切需要農機合作社扮演主要角色。”利津縣農機局局長薄傳民告訴筆者。在一家一戶的土地長久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該縣積極培育農機合作社,實現了農業生産的第二次飛躍。

  為儘快壯大合作社,利津縣農機部門狠抓資金扶持,爭取縣財政提供給農機合作社週轉資金200萬元,協調銀行抵押貸款150萬元,讓農機合作社“有錢辦事”;狠抓項目支援,先後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21萬畝,農機深松作業面積11萬畝,以項目支撐合作社發展,讓農機合作社“有活可幹”;狠抓協調服務,積極解決農機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農機合作社“有路可走”;狠抓規範建設,打造一流農機合作社品牌,讓農機合作社“有勁發展”。

  建設重點上,積極引導農機合作從單一的服務主體變為服務和經營雙主體,大力培育“懂技術、擅經營、會管理”的從業隊伍,為農業生産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高品質的農機服務,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堅持發展與規範並舉、數量與品質並重的原則,大力築強合作社發展根基,讓合作社“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從而達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全面機械化”的目標。

  截至目前,利津縣農機合作社已發展到29家,從業人員500多人,服務農戶7800多戶。合作社共流轉土地4.2萬畝,託管土地5.5萬畝,訂單作業16.8萬畝,年營業收入4300多萬元,越來越多的農機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成為當地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新型主體。崔麗英張小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