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托“專注行騙二十年” 誰是醫托的“幫兇”?
- 發佈時間:2015-07-07 14: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京報》載:近日,記者在北京西站暗訪發現,醫托們在這裡“組團忽悠”來京就醫的患者。他們自製車站工作證、身穿藍色制服,組團形成連環騙局,騙外地來京就醫者到一家名為“百德堂”的中醫診所就診。同樣在北京站、積水潭醫院、協和醫院、阜外醫院、301醫院也是醫托的重災區。行內人士揭秘,此況已存在近20年。醫托跟小醫院倒三七分成,患者消費1萬元,醫托拿走7000元,而這些都是患者的“救命錢”。
誰是醫托的“幫兇”
夏熊飛(編輯):任何“托”得以産生的根源都是資源短缺,如果資源足夠充裕、且能得到合理配置,“托”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春運期間的“黃牛”是因為車票的緊張,醫托的猖獗則是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的嚴重不足,再加上過於集中大城市大醫院的分配不均,更加劇了資源短缺帶來的後果。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盡可能豐富、配置盡可能合理,是今後醫療改革的方向與目標,但絕非一蹴而就之事,實現理想狀態的道路註定是“阻且長”。但我們絕不該容忍醫托繼續忽悠下去。
北京西站的醫托“自製車站工作證、身穿藍色制服”,這樣的明目張膽,車站管理方是工作疏忽沒看見,還是收了好處的默許抑或直接參與其中,這都令人懷疑。這些醫托有長期固定的“地盤”,關係打點得都很好,這些被打點的人都是誰?問題的答案都直指監管的缺位,工商、食藥監局、公安等部門對這些小醫院的管理查處整治不力,讓醫托有了存在的“價值”,而各大車站、醫院對醫托的視而不見、甚至默許縱容,讓醫托有了施展詭計的空間。
防醫托不如防醫院
黃齊超(教師):醫托依附的是醫院,他們與醫院成固定的關係,若醫院能光明正大的接納患者,而不是靠醫托非法招攬患者,醫托就會失去生存的空間。由此,我們不妨把打擊醫托的利器對準“醫托醫院”。
大部分“醫托醫院”都有個共同特徵,即他們都是民營醫院。民營醫院也在衛生部門註冊,否則就無法營業。基於此,衛生部門就可以加大民營醫院的監管,抽查醫院的患者群體,如果醫院的絕大多數患者是外地患者,即可重點監控。其實,調查出“醫托醫院”也不難,發現需要重點監控的民營醫院後,在醫院門口調查患者的求醫經歷,即可洞察一切。
只要有效地規範了醫院的辦醫行為,醫托現象必然會大幅度消減,打擊醫托將事半功倍。
剷除醫托需立法“補劍”
汪昌蓮(公務員):醫托“組團忽悠”,等於謀財害命,必須堅決、持久地打擊。首先,地方政府應以患者利益為中心,以保護醫患雙方權益為重點,拿出具體的執行方案,各部門之間應該做到職責分明,配合協調,形成執法合力,大力規範、凈化醫療市場。
特別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醫托的問題,還須從相關法律入手。目前我國關於懲罰醫托的法律還屬空白,即使有證據將醫托繩之以法,也無法可依,形成了抓了放、放了抓的惡性迴圈。因此,立法是目前的關鍵,填補法律這部分的空缺,讓執法人員在辦案時有法可依,才是剷除醫托毒瘤的利劍。相關部門要增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意識,及時向司法機關反饋,追究涉罪人員刑事責任。比如,對於非法雇傭醫托的醫院、診所,應嚴厲查處,直至吊證取締。
均衡醫療資源是治本之策
高創(公務員):如果有了強有力的法律依託、全面覆蓋的監管,醫托治理能夠取得療效。但從根除來講,恐怕還有深挖原由。“全國看病中心”的戲稱或可窺見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均等、不平衡,以北京為例,日均70萬外地人奔赴北京就醫,毗鄰的河北省每年有700萬人次,甚至感冒發燒都要趕赴北京就醫問藥。于些語境下,醫托才有了行騙對象,醫托行業也才有了生存土壤。
根除醫托,打擊監管是治標,均衡醫療資源才是治本之策。加大基層設備投入、擴展優秀醫師流動時限,政策向一線傾斜、人才向基層流通,只有把“醫療資源”這碗水真正端平了,才能掘斷醫托氾濫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