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應對氣候變化 給力低碳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7-01 06:27: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時空環境不同於美歐,不可能依靠掠奪全球資源、先高碳後治理。我們主要靠本國資源,而且把他們一二百年的發展壓縮到幾十年中,自然會帶來嚴峻的資源狀況和壓縮型的環境污染,因而,我們也不得不把強化的綠色、低碳措施壓縮到快速發展的階段

  我國政府發佈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闡明瞭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與相應的政策措施。這不僅積極推動國際氣候談判,促進合理的國際氣候制度的建立,也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新常態是創新發展路徑的歷史機遇

  人類在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文明和農耕文明之後,在距今200多年前步入了工業文明,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歷史性進步。但在亙古厚重的大自然面前,年輕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理解畢竟相當膚淺,對自然的粗放開發、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不僅引發了資源可供性危機,更爆發了嚴重的環境危機。

  19至20世紀,關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一個基於觀測和物理分析的學科。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現代氣候變化的科學性,感受到氣候變化對生存環境安全的威脅。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形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指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負有“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準上”。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並迅速産生了全球範圍的影響。

  3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就顯著。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積累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這樣的發展方式造就了複合型、壓縮型和結構型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迅速增加。

  處在現代化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産業結構適當偏重,單位GDP能耗適度偏高,有一定的正當性。但隨著國家進入“中等收入”水準,還繼續以GDP論英雄,依舊粗放發展,那就會落入不可持續的困境。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應該避免盲目跟隨美、加模式,走“先高碳後迫降”的冤枉路。

  顯然,高碳發展不是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認清國情,我國尤其需要低碳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不僅是一個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變化,而且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實現由追求數量向追求品質的轉變;由低端産業向新型産業的轉變;由傳統發展路徑向創新驅動路徑的轉變。轉向低碳發展並不容易,粗放發展的慣性很強,要轉變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需要作出非凡努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動力,是我國自身的戰略需求。

  二、應對氣候變化是低碳發展的有力推手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我國採取的政策和措施,從戰略高度和實施層面,表明瞭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積極而務實的態度。

  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時空環境不同於美歐等國當年的時候,不可能依靠掠奪全球資源、先高碳後治理。我們主要靠本國資源,而且把他們一二百年的發展壓縮到幾十年中,自然會帶來嚴峻的資源狀況和壓縮型的環境污染,因而,我們也不得不把強化的綠色、低碳措施壓縮到快速發展的階段,才能避免社會機體的災變,保持健康科學發展的可能性。所以,黨的十八大不僅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而且明確了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的路徑。最近國家發佈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這一發展路徑。

  低碳發展必須設計和實施低碳的生産模式。以擴大各種高耗能産品産量、依靠低附加值産業擴張和重復建設,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生産方式,維持經濟高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必須改變。近年來,我國作出了極大努力,節能降耗,淘汰落後産能,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低碳建築、低碳交通,努力形成節能低碳的産業體系。

  低碳發展必須推動能源革命。提高能效、化石能源的潔凈化利用、發展非化石能源取得明顯進展,目標在於逐步建立一個高效、清潔、低碳、安全的現代化能源體系。

  我國在實施自然生態系統增匯減排戰略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包括發展農、林、海洋、草地、濕地、土地利用的碳匯能力。

  低碳發展還必須設計和實施低碳的消費模式。把低碳城市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把低碳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約束性考核指標,使公眾成為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人。

  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戰略對保障國家安全意義重大。適應是以降低脆弱性和改善發展條件為目標的,採取必要的、因地制宜的適應行動可以減緩氣候風險。減緩和適應是統一相伴、相輔相成的。主動有序的適應舉措主要在於推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適應能力建設,減災防災,減輕氣候變化給國家帶來的危害,保障國家安全,包括水安全、糧食安全、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沿海城市及海岸帶安全、重大工程的安全等,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也將帶動我國基礎科學和應用性工程技術的進步。首先要提高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的研究水準,提高對氣候變化的監測、預測能力和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評估能力;提高對能源革命的科技支撐,包括節能、提效、化石能源的高效潔凈化利用,發展非化石能源、智慧電網、分佈式低碳能源網、儲能技術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等;各類廢棄物的減量化和分類資源化利用技術。使我國成為一個低碳發展的科技創新型國家。

  低碳發展的深入,低碳試點的推廣,將造就一個低碳社會。它的細胞是低碳社區、低碳企業、低碳村鎮乃至低碳家庭……這不僅直接有利於美麗城市和美麗鄉村的建設,而且會極大地提高公民的素質和文明水準,這對於中華民族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基礎性意義。

  我國在2009年主動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2020年3項工作目標,這次“國家自主貢獻”進一步提出了2030年的目標和系統性的政策與措施,必將推動我國的低碳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也將使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

  放眼未來,低碳發展更是中國實現長期戰略目標的重大機遇。如果從現在起著手形成並推進一個保證中國在國際低碳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長遠戰略,經過30至40年的不懈努力,在建國百年之際,將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國家。反之,在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競賽中會失去後發優勢,造成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被動局面,這是我們應該極力避免的。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和國內需求高度一致,國內外兩個大局互相促進、互相支援。低碳發展戰略的堅定實施,不但有益於當代人生存環境的改善,也將惠及子孫後代的根本利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振興的戰略目標併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都具有深遠意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