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成長遭遇校園暴力是孩子之痛還是社會之傷

  • 發佈時間:2015-06-30 09:29:3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陜西女孩被毆“失聯”;浙江慶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學生;安徽一名小學生因無錢“上供”被虐……這些近來發生的校園暴力讓人吃驚、令人髮指。

  是什麼讓處於花季的孩子們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在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背後,該如何反思、管住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引發心理“後遺症”

  5月6日,這名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而被幾名同學毆打訛錢。女生在給父親留下字條後“失聯”:“我真的沒去309、306宿舍(盜竊),她們12個人,王某、賈某某、馮某……王某又是拿腳踢我,又是扇我,還不是想訛錢……我走了,無期,不見。”

  半個多月後,女孩家人輾轉多地,終於在西安一家麵館找到了她。儘管隨後她就讀的藍田玉山中學對12名涉事學生進行了處分。但父親告訴記者,女兒回來一個多月了,心理陰影無法消除。她還是不願意上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自己封閉起來,讓他感到無奈、痛心。

  這樣的校園暴力事件並非個例。5月20日,安徽一名小學生因無錢“上供”被逼喝尿。在僅有7人的班級裏,班幹部借“權力”橫行霸道,多次以檢查作業和背書為名,向同班同學索要財物;5月18日,深圳龍崗區嘉聯學校2名學生,因不滿對方在QQ空間“互黑”對方,通過網路約架,引起十幾人在學校門口互毆。

  校園暴力事件是教育之殤,不僅給孩子造成恐懼,留下心理陰影,也造成孩子對他人、對社會的仇視與抵觸。惡性事件屢禁不絕,人們會問:這些孩子都怎麼了?在他們意識深處,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暴行?家庭、學校、社會,該如何反思、檢討,且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青少年施暴投射社會積澱問題

  校園暴力,每個時代或多或少都會遭遇。上世紀80年代,校園暴力也曾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記者調查了解到,近年來校園暴力卻呈現低齡化、群體性、網路化特點,女生之間的暴力逐漸增多。有專家分析,要從思想意識的角度反思這類事件的多發,這其實是長期積澱的社會問題的外露。

  青少年的自我認識、人格均處於成長期,其行為模式多來自於效倣。致力於兒童情緒管理和暴力預防的陜西“夢想校園”項目負責人黃烜説,如今,一些社會戾氣、成人施暴行為,隨著網路傳播後更易被未成年人效倣,導致孩子不自覺地拿起暴力武器,從中獲得“存在感”與“成就感”

  從社會深層次原因來看,如今,“獨生子女”式的社會結構、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評價的學校教育等問題更值得深思。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張燕説,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個個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虧,造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心態。有些孩子可能學了文化知識,但在層層庇祐下,社會認知差,缺乏責任心。其次,現在的孩子比富心理嚴重,這使得孩子容易産生集團式的歧視、階層性的劃分。“獨生子女從小孤單,上學後喜歡拉幫結派”。

  “不吃虧”的理念助長了校園暴力情緒。陜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羅坤説,孩子“絕不吃虧”的情緒被帶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孩子過分溺愛是我們教育的缺失。”其次,教育理念出了問題。現在的家長一門心思讓孩子上名校,關於孩子如何處理自己情緒、如何交際,如何培養孩子性情,思考得卻很少。這些隱蔽的心理問題,為暴力行為埋下了伏筆。

  矯治比嚴懲更迫切

  近期,這幾例惡性事件背後,都有著共同因素: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施暴手段殘忍。同時,對於施暴後果,施暴者並不清楚。

  雖然有關部門給予了關注和重視,但記者也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會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為處理原則,可能會出現大事化小等情形。施暴者沒有得到相應的處分,極易再次施暴,且對身邊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範效應。

  專家指出,對這類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預防校園暴力必須讓家庭、學校、社會各司其職,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大司法力度,將矛盾化解于無形、防患于未然。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他們的發泄有時很極端。”張燕説,要注重培養學生愛心,培養互相尊重的理念,多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通過社會的良好引導,才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同學關係是校園生活的重點,未成年人遭遇校園暴力在各國都有類似的情形。據了解,南韓將人性教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日本加強學校教育和諮詢服務。有些國家,15歲至18歲的未成年犯罪,基於案情的嚴重程度,可以考慮當做成年人對待。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當前我國法律並未對校園暴力作出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懲戒規定,只有一些概念性、原則性的規定。為此,有專家建議,法律可以探討設計新的制度和教育矯治措施,加大懲戒力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