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微店助農":讓農戶不再為産品滯銷發愁
- 發佈時間:2015-06-26 08:2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幾個糯軟綿甜的柿餅,改變了90後張湘生的人生軌跡。
他是廈門理工學院資訊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也是2015年全國749萬高校畢業生中的一員。當同學們還在為找工作奔波時,他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通過微店把陜西富平縣大山裏的柿餅賣向全國各地。
現在,這個剛剛畢業的小夥兒有了更大的夢想。他在微店上發起助農行動,希望“讓每一個農戶不再為農産品滯銷發愁,讓每一個消費者不再為食品安全擔憂”。
而這一切,都源自兩年前那幾個“好吃到爆”的柿餅。
“我找到了最好吃的柿餅”
那是2013年11月的一天,西安的朋友寄來一種叫富平吊餅的柿餅。包裹一打開,橢圓形的柿餅個頭均勻,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白霜。只咬了一口,張湘生就驚呼起來:“太好吃了!”
剩下的柿餅很快被5個室友一掃而光。當時的張湘生並不知道,糯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富平吊餅是享譽全國的陜西特産,古時是進獻皇家的貢品。
身高1.77米的張湘生喜歡創業,他“腦子裏總是盤踞著各種各樣的創業點子”。在大學的前3年裏,他曾經提出過校園廢舊自行車再利用計劃,還曾和同學一起開過密室逃脫體驗館。
從吃到第一口柿餅開始,這個喜歡用不安分來形容自己的大男孩兒就決定要去趟陜西富平,“再吃一次原汁原味的柿餅”。
當年寒假一到,張湘生就迫不及待地登上開往西安的列車。42小時的硬座讓他昏昏沉沉,到了西安,他又和朋友一起坐了兩個半小時的大巴和半個小時的公交車,輾轉來到富平縣馬家坡。
為了吃到“最可口的柿餅”,張湘生提前做足了功課。馬家坡坐落在喬山一角,這裡的高鈣質土壤非常適合柿樹生長,出産的柿餅也遠近聞名。冬天正好是柿餅上市的時節,當他和朋友中午趕到村口時,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滿眼都是挂在架子上的柿餅。”張湘生説,“整個村子都被映紅了,特別喜慶。”他們走進一戶人家,看到兩位老人正在把削完皮的柿子挂上架子。“老兩口特別熱情,一見面就招呼我們進去吃柿餅。”
吃了兩口,張湘生就對朋友説:“我找到了最好吃的柿餅。”
其實,兩人這次前來多少帶點“實地考察”的意思。特別是張湘生,憑藉著幾年創業摸索出的經驗,他敏銳地察覺到這種優質柿餅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從一個吃貨的角度講,我也願意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這人間美味。”他笑道。
在午後的陽光裏,張湘生一邊吃著柿餅,一邊向老兩口打聽富平吊餅的製作過程。他驚訝地發現,一個小小的柿餅要經過12道工序、近兩個月的加工才能完成,“裏面得包含多少辛苦和汗水啊!”
但他隨後了解到,就是這種加工製作工藝優良的特産,在當地卻經常遭遇滯銷局面。
“我也是農村娃,知道辛苦一年東西卻賣不出去是什麼感覺。”張湘生決定幫柿農解決銷售問題。他和朋友從兩位老人手裏買下80多斤柿餅,匆匆趕往西安,決定先試一下銷路。
晚上7點,兩人到西安後直奔農貿市場,買來乾淨的包裝,一一裝入柿餅。同時,張湘生拍下照片,把資訊發到朋友圈和QQ群提供預訂。
兩個年輕人一直忙到淩晨兩三點,才把所有的柿餅包裝完畢。與此同時,他們欣喜地發現,當晚所有的柿餅都被訂購一空。
“有微店,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開學以後,張湘生仍然唸唸不忘那些香甜可口的柿餅,他決定開一家公司。大四上學期,他都在和朋友商量開公司的事宜。終於,2014年10月,在新一季柿餅即將上市時,以“柿子紅了”命名的公司在西安成立了。
在公司的宣傳語裏,“柿子紅了”後面跟著一句話:“日子好了。”這是張湘生特意提出的,代表著公司未來的願景。
“以往柿子紅了的時候,農民往往喜憂參半,既為豐收高興,又擔心柿子賣不出去爛在家裏。”這位90後CEO語速飛快地解釋説,“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他們不用再擔心柿餅滯銷,柿子紅了就是日子好了的時候!”
“柿子紅了”成立以後,讓他真正意識到網際網路力量的,是發生在今年3月的一件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在西安的張湘生從當地報紙上看到,富平農戶張永安家的6000斤柿餅全部滯銷。他當天就趕到老張家,發現情況屬實,年前發生的一場變故導致了這次巨大的滯銷。
“柿餅是純手工製作,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天熱會化霜。” 張湘生明白老張的境地,“眼看越來越放不住了,他才選擇向媒體求助。”
這個熱心腸的男生決定幫老張一把,他拍下照片,在微店上做了商品連結,並在朋友圈發佈了助農資訊。
資訊發佈後,張湘生私信一些有名氣的朋友幫忙轉發,結果效果並不好,“很多人不太理會”。這時,他忽然想到之前曾添加過微店創始人王珂的微信,就試著把連結轉過去請他幫忙轉發。“坦率地講,經歷了之前的教訓,我並沒有抱多大希望。”他説。
讓張湘生沒想到的是,這位“大佬”點了3個讚,很快拉起一個20多人的微信群,發起了利用微店平臺幫助農民銷售柿餅的行動。
讓張湘生興奮的是,活動上線後,他的手機就一直響個不停,那是微店訂單成交的提示聲。晚上12點睡覺前,張湘生又看了一眼手機,“已經有700多單了!”
這是他之前從未經歷過的事情。短短兩天,他手機裏的訂單數暴增到1100個,收藏量突破1300人次,滯銷的6000斤柿餅全部售出。
在後來的一次演講中,張湘生回憶起這次助農活動,不禁當著全場觀眾的面感慨:“有微店,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重建人與食物之間的信任”
閒不住的張湘生腦子裏一直盤旋著一個問題:“為什麼農村這麼多綠色、健康、純手工的優質農産品賣不出去,而同時城裏人卻在擔心自己吃的東西不乾淨、不衛生、不安全?”
這次火爆的助農活動啟發了他。“既然雙方都有需求,我為什麼不去微店平臺上做一些事情,既能幫助農民解決滯銷問題,又能讓消費者不再為食品安全擔憂?”
張湘生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王珂。王珂聽後非常贊同和支援。
張湘生決定要把“微店助農”當成事業來做。他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微店助農”平臺的可持續發展。這位90後給出的答案是,“不能以博得別人同情的方式生存,而要靠優質的農産品本身去吸引大家。”
為了保障農産品的品質,張湘生在自己的“柿子紅了”公司展開了“契約種植”試驗。“所謂契約種植,就是跟柿農簽訂種植合約,讓他們按照我們制訂的標準,生産有機、綠色、無污染的農産品。”張湘生解釋説,“等果實成熟後,我們進行保價收購,並對好産品進行獎勵,從源頭上保障品質。”
在電話裏,這個聲音洪亮的90後興奮地介紹説,目前“柿子紅了”已經和45家富平柿農簽訂了種植合約。4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們提供的40噸優質柿餅總是剛上架就被消費者一搶而空。
張湘生面對的第二個難題是尋找優質的農産品。“中國地大物博,我相信有很多農村都可能存在農産品滯銷問題。”於是,他帶領團隊自發尋找,在微信、微店等平臺招募,關注媒體發佈的滯銷求助資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到更多需要幫助的農戶,把優質的農産品提供給消費者”。
如今,在“微店助農”的平臺上,廣東的荔枝、福建的楊梅正在熱銷,寧夏的枸杞、山東的茶葉和黃土高原的馬鈴薯也即將入駐。
“每一個品類的農産品進入,我們都會去當地進行考察,只有達到標準才會讓産品和消費者見面。”上個月,張湘生到福建浮宮鎮的山上考察楊梅,“漫山遍野的楊梅樹,純天然種植,果實摘下來就能吃。周圍有山有水,樹下還有土雞在跑,這樣的環境下種出的楊梅能不好嗎?”
張湘生認為,“微店助農”平臺能夠幫助這些散佈鄉野的優質農産品實現市場價值。“我們希望通過高品質的服務、嚴格的品質把關向消費者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微店助農’只提供綠色、安全的農産品。”
這個雷厲風行的年輕人正準備把“契約種植”推廣到微店助農平臺上的所有農産品。他希望打造出一個個讓人放心的品牌,並在消費者那裏“重建人與食物之間的信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