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村主任領著村民這樣“種地”

  • 發佈時間:2015-06-23 02:32: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閆石于佔海李世武孫超超

  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兀術街街道施荒地村,村主任名叫施立武,他今年40多歲,膽子大、辦法多,以村集體成員為核心組建合作社,將土地股份量化,把大夥攏在一起來種田,還真搞出了不小的名堂。有效解決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保值增值、村集體組織功能激發等難題。

  定級、並戶、抓鬮推進連片經營

  2004年,施荒地村村委換屆選舉,施立武被選為村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施立武幹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劃分土地。之前,施荒地村將全村3600多畝土地分成不同等級,好壞搭配承包給農戶。地塊分散,制約了先進機械和技術的應用,效益不高。為解決這個難題,施立武採取“定級、並戶、抓鬮”的辦法,推進土地的連片規模經營。

  “定級”就是將承包地根據土質和位置分為兩等,一等地年租120元/畝,共3300多畝;二等地年租100元/畝,共280余畝。定級之後全村每人攤得1.75畝,地塊當然是有好有差。施立武通過補差價的辦法,即從村裏1000畝機動地獲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每畝補貼20元給分到二等地的村民。這樣公正公平了,但仍然解決不了土地分散的問題。由此,施立武想到了並戶的辦法。

  “並戶”就是一些關係好的農戶、種糧大戶,自願合夥並成一組,並選出一名代表參與抽籤,抽到哪一塊地,小組其他成員的地都與抽到的地塊連在一起。這樣一來,全村600多戶,最終並成了不到200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地塊分散帶來的諸如“春天找壟、夏天排水、秋天看地、機械作業”等一系列難題。

  公開、公平要堅持到底,村民們選擇了抓鬮拿地的辦法。村裏專門買來一副撲克牌,按花色從A到K進行排序,由村民抓牌定序。這就避免了按照傳統辦法做鬮抓鬮,沒有抓到好地的村民認為鬮有問題而反悔,相互扯皮。施立武説,抓不到好地只能説你運氣差,抓著壞地,其實也不必擔心,村裏會給予補貼。

  重新劃分土地,不僅解決了多年頑疾,也樹立了施立武的威望,村民對他更加信任。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效益最大化,還是困擾在施立武心頭的一件大事。

  改栽水稻提高土地産值

  過去,施荒地村耕地全部是旱田,以種植玉米為主,基本靠天吃飯,年景好時每畝收入在350元左右。如遇天災,基本收成都不敢保證。在市場面前,更沒有“發言權”,糧食豐收了,增産不增收,飽嘗賣難之苦。糧食漲價時,獲得資訊稍遲,手裏余糧已所剩無幾,大部分利潤都被中間商和加工商賺走了。

  分完土地後,施立武時刻琢磨著如何將村裏的旱地改成水田種植水稻,以提高土地産值,增加農民收入。“旱地改水田到現在,不是能不能改,是必須要改,而且還要改成的問題”,施立武説。

  為此事,施立武經常在村裏轉悠,一次見到一位羊倌,二人交談起來。羊倌説,據他經驗判斷,村裏地勢有高低差,水能自流過來,也能自流出去,施荒地村旱地改水田沒問題。這極大鼓舞了施立武,但是否可行,還需要科學證明。施立武找到調兵山市道路公司,利用其專業設備,為全村土地測地差。測得數據表明,水在施荒地村完全能自流,也就是説種植水稻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

  施立武提出旱地改水田的想法後,很多村民極力反對,不少人認為以前沒做成,你就能行?為此,村裏專門請來一位水稻種植技術員按照測量數據,設計了水渠路線,詳述水稻種植可行性,形成了一份千畝稻田開發計劃書,發放到每一位村民,進行動員。村民看到村裏計劃週密,用數據和事實説話,就同意了。2009年,水田改成後,種植的水稻獲得了大豐收。

  合作社量化土地股份

  2009年3月,由施立武牽頭組建的調兵山市富農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註冊。

  對於組建起來的合作社,有些村民還有顧慮:第一,合作社經營不善怎麼辦?針對這類問題,經討論,合作社對入社的土地每畝年保底分紅350元。第二,有些原來的種糧大戶認為,土地規模經營肯定有增值收益,施立武等村幹部主張要成立合作社,是不是想自己掙錢?對此,施立武等村幹部明確表態,“只要在村裏幹,就拿村裏那份工資,不要合作社工資。但如果哪天我們落選了,如果合作社還需要我,那得先談好工資。”第三,從來都沒有種過水稻,合作社是否有能力種好?這個問題是有些村民針對合作社統一經營提出的。經開會討論達成共識,即如果村民不願意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可以自己耕種,但生産進程要與合作社同步,當然也可以通過合作社購買種子、化肥等物資。合作社形成了一份《施荒地村農業生産合作社稻田開發合同》,並告示所有村民,絕大部分村民對此無異議。

  形成共識後,村裏236戶農民將自家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面積1350畝。為最大限度體現公平,把合作社辦得更加規範,施立武帶領大家起草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規範了財務、社務管理。為每位成員建立了賬戶,記載成員的土地股份(按畝計算,如1畝地記1股)、公積金、財政補助資産量化份額等內容。與其他合作社不同之處在於,合作社並沒有按《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將財政補助資産平均量化到戶,而是按土地面積平均量化。問起緣由,施立武説,按照個人承包土地面積記載股份更加科學,不僅看得清楚,更主要的是設置更加公平。不同農戶人數不同,承包土地面積也不相同,如果按戶平均量化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産,有失公允。土地股份合作社真正貢獻要素是土地,而每畝土地的貢獻水準是相同的,如果按戶平均量化,那麼每畝土地的貢獻就不能公平體現。

  當年,合作社種植的水稻獲得大豐收。等水稻銷售一空,利潤還沒分的時候,村民就在議論,施立武幾個人這次掙大錢了,等等。施立武等人力主將全部收益分給村民,因為組建合作社目的就是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後經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每畝土地除保底分紅外,再進行二次返還。

  關於利潤分配,公平是一方面,關鍵是要公開透明。為此,合作社每年到年末都要向成員發放一張“明白紙”,詳細記載當年每畝水稻的産量、單價、收入及成本明細。如2014年,合作社平均畝産水稻1000斤,每斤1.53元,收入1530元。每畝成本包括耕整地60元、育插秧150元、農資(化肥、農藥、除草劑)160元、機收100元、用油35元、人工(管理、除草、修渠等)225元、電費50元,共計780元。每畝地凈收益750元。一份份帳單都經得起成員查閱,一個個數字都使合作社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看到加入合作社帶來的收益後,村民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並提出不再簽訂保底分紅的協議,從這時開始合作社與成員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緊密型聯結關係。到2013年,全村所有土地都改成水田,並且都加入到合作社。

  在施立武的帶領下,合作社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村民來自土地的收入逐年增加,從2009年每畝土地分得504元,到2014年每畝土地分得750元。

  從種植到深加工

  辦社之初那幾年,合作社將稻穀送到加工廠,加工廠加工後,將大米及稻糠交回合作社,合作社向加工廠交付加工費。但有次合作社將8萬斤稻穀拉到加工廠,加工廠送回來大米加稻糠共計7.8萬斤,差了2000斤。按照經驗,這8萬斤差個三五百斤是正常的,但這次太離譜了。

  精明的施立武感到此中必有蹊蹺,也更加堅定了他辦加工廠的想法。為此,施立武叮囑送稻穀的工人在加工廠多留個心眼,看看稻穀數量到底差在哪,順便也看看加工的流程。

  幾次下來,施立武對稻穀加工的行業“潛規則”瞭如指掌,對合作社辦加工廠也更有信心。2014年,經過成員代表大會幾輪討論決定建自己的稻米加工廠,如今加工廠已經運營。為了更好地銷售産品,合作社還註冊了“兵山大米”商標,2014年還被評為鐵嶺市著名商標。施立武粗算了下,通過加工,種植水稻每畝的收益至少增加100元。他説只有合作起來,走産加銷一體化的路子,才能把利潤牢牢地留在自己手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