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推廣巴氏奶
- 發佈時間:2015-06-23 02:32:5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台灣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推廣奶業,同時進行教育宣傳。奶業發展之初,由於賣場和家庭冷藏設備普及,一開始就以低溫消毒冷藏鮮奶(巴氏奶)為主。台灣巴氏奶的推廣和堅守,是政府政策支援、奶農與加工企業自律、消費者教育、學術研究協助的共同結果。
政策支援:進出口貿易調控,對進口奶粉開徵“奶業捐”;在農林廳成立奶業發展小組,主導奶業發展;開辦“學童奶”增加鮮奶出路;主導加工廠與奶農建立契約産銷制度,建立現代化牧場,通過改善牛舍環境、執行牛群性能改善計劃、推動平衡日糧以及自動化擠奶、藥物殘留檢測、採用鮮奶標章等措施,保持鮮奶的營養及健康水準。同時,通過奶協、酪協、奶品公會等協助維持同業權利。
為區別進口奶品,1986年起,台灣農委會依據生奶收購量核發“鮮奶標章”,確保鮮奶原料純正。鮮奶標章已成為消費者選購鮮奶時的重要參考標誌。政府每週也會從賣場進行隨機抽檢,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鮮奶標章的規範。
奶農與加工企業自律:建立生産階段的飼養管理及用藥標準;由政府出資,加工企業配合,由協會主辦牧場評鑒,帶動高品質鮮奶産品;由協會負責主持中央檢定中心,為加工廠、奶農和消費者進行鮮奶品質把關。
牧場評鑒活動由政府提供經費,奶業協會針對每一個牧場的生奶品質、經營效益、飼養管理、疾病防治及環境衛生形象等進行評鑒,頒給1~5朵梅花。加工廠收購獲得“5梅獎”牧場生産的生奶,製造高優質鮮奶,售價由此提高。
消費者教育:進行鮮奶教育,傳達飲奶理念,由政府提供經費,協會邀請專家到學校、社區等説明牛奶的成分、鮮奶好處等,教育消費者認識鮮奶標章等;辦理“學童奶”,培養飲奶習慣,自1965~1990年累計供應超過3億瓶,帶動每年15%的消費增量;推動冬季“溫鮮奶”計劃,由政府提供經費,委託産業團體與商戶配合,于上班時間在重點地鐵站以玻璃瓶裝鮮奶隔水加溫成溫鮮奶,帶動早餐飲用,解決冬季鮮奶過剩。此外,奶業協會還組織各類奶製品競賽,推進鮮奶的多元化應用,引導鮮奶入菜、鮮奶料理等。
學術研究協助:農委會從上世紀70年開始輔導奶農開展奶牛性能改良計劃,解決了荷蘭奶牛亞熱帶養殖的適應性問題,使奶牛泌乳量提升超過兩倍。
本報記者房寧據台灣乳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施宗雄演講整理
流水號碼(每年更換)
容量別(有125~3685毫升等多種)期別(4~11月為夏期品,12
月~翌年3月為冬期品)
五道防偽切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