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出墾區建“家庭農場”

  • 發佈時間:2015-06-16 02:31:3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夏慶芳

  眼下正值麥收季節,“家庭農場主”劉蓮蓬種植的近千畝“寧麥13號”小麥長勢喜人,正全力收割。劉蓮蓬是較早從安徽農墾大壙圩農場“走出去”種地的職工,他在來安縣獨山鄉王巷村流轉了954畝土地辦起了“家庭農場”,連續三年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獲利近百萬元。

  “今年小麥生長關鍵階段雨水較多,周邊一些農戶種植的小麥赤霉病、白粉病染病較重,我要不是嚴格按照農場小麥高産栽培技術管護,進行了‘三溝’配套和抽穗揚花期科學施藥防治病蟲害,小麥長勢不會這麼好。按往年經驗測産,今年小麥不比去年差,估計畝産930斤吧。”劉蓮蓬説。

  他説,今年天氣不太穩定,加上午季秸稈禁燒,午收夏種壓力較大,他正聯繫農場農機服務公司的大馬力機械來幫助搶收和進行秸稈滅茬還田。

  近年來,大壙圩農場推行墾地合作,聯合地方擴大糧食生産,從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援和引導職工走出農場種地。同時,著力完善“大農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農資、農機、農技的服務範圍,對“家庭農場”進行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去年,該場在外興辦“家庭農場”20個。據了解,當年年底全場職均收入達3.8萬元,較上年增收5000多元,其中職工在外流轉土地是增收的主要因素。

  墾地合作興辦“家庭農場”不僅實現個人增收,而且這些“小農場”還把先進技術帶到了地方,提高了糧食生産水準。

  退休職工王月梅經營的“家庭農場”就是其中的一個成功典範。她在天長市銅城鎮喬田鄉八面村流轉了1300畝地,複製農場成功的農業經營管理模式,調整種植結構,改當地多年種植雜交種為優質粳糯稻,並運用機械化插秧和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新型農業技術,年獲純利40多萬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