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鯰魚”能否改變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6-15 04:33:05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任翀 趙翰露
上海住建中心最新公佈的5月二手房交易數據顯示,網際網路企業愛屋吉屋正成為上海房産仲介市場的“後起之秀”:二手房成交量達1223套,名列第三。
更值得一提的是“效率”:名列榜眼的德佑5月成交量2183套,但旗下有逾500家門店、1.3萬名員工; 而愛屋吉屋只有1000多名二手房經紀人。
高效率、沒有門店、沿地鐵找房、地鐵站和媒體上的大幅廣告、租客佣金免費及二手房佣金對折的誘人價格,愛屋吉屋的服務方式符合外界對“網際網路公司”的一切認知。它給上海房屋仲介帶來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傳統仲介紛紛推出“沿地鐵找房”服務,網際網路仲介則調整服務價格。説愛屋吉屋是“鯰魚”並不過分,只是這條鯰魚究竟能否改變市場格局?
網路仲介要破市場“痛點”
愛屋吉屋並非上海第一家網際網路房産仲介,也並非第一個推出移動服務端的企業。但它的特色鮮明,用聯合創始人鄧薇的話來説,就是要“用網際網路方法,解‘傳統行業效率提升’的題,解‘怎樣是全新的、更好的服務流程’的題。”
北京唸書、上海創業,鄧薇租過29套房:“最清楚房産仲介市場的‘痛點’。”對租客和買家來説,資訊不對稱、仲介人員“欺上瞞下”的情況很突出,效率卻很低下:“租房通常以7至10天為一個週期,但傳統模式下實際週期長達一兩個月。”她覺得,産生以上問題的關鍵在於傳統房屋仲介管理模式不合理:不同門店各有負責區塊,但同一區塊同一品牌又有多家門店。高昂的門店運營成本、低廉的經紀人底薪,使得不同門店互相競爭、同一門店經紀人也互相競爭。
所以愛屋吉屋設計商業模式時,顛覆了傳統仲介的經營方式:沿地鐵找房,是滿足客戶需求;取消門店,是打破分割、降低成本;經紀人可以享用公司所有的房源,與客戶採取“一對一”服務模式。鄧薇説,打破門店區隔、允許經紀人全市流動並不意味著“亂套”:“客戶對房源的區域要求相對固定,經紀人服務的範圍也相對固定;如果客戶需求跳躍性太大,經紀人也會算賬——到底是多花時間帶看還是建議客戶更換經紀人。”
經紀人説“感覺不一樣”
經紀人如何評價愛屋吉屋的模式呢?
馬軍和黃文是首批進入愛屋吉屋的“老”經紀人。説“老”,是因為他們有十多年從業經驗;打個引號,是因為他們用新模式做業務不過幾個月時間。來這裡,收入高是最初的誘惑。黃文説,底薪有6130元,而傳統仲介的底薪普遍才2000元出頭。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高底薪意味著高勞動量。“以前是坐等客人到府,現在只要客戶在網站或移動客戶端上發佈買賣需求,得在5分鐘內答覆,並第一時間現場查看房源或帶看。”馬軍説,公司給每個經紀人配備了統一的電腦和手機,安裝獨有的買賣系統,可以查看公司所有房源,也監督員工的工作效率,“目前的工作量至少是以前的七八倍。”
比如,在房源真實性問題上,經紀人必須用專門軟體對房屋拍照或錄影,附上地點資訊,才能上傳系統。“客戶看到的可能是視頻資料,避免了張冠李戴。”
資訊真實使馬軍和黃文與客戶溝通順暢了許多,“不再內耗”也提高了效率。黃文説,在傳統仲介跨區域帶看很忌諱,但在新公司“從接單開始,只要客人滿意,就一直由你跟,這樣客戶體驗會好很多。”黃文主要負責普陀區域的二手房交易,但最遠一筆成交在松江,“沒人眼紅,因為公司的房源資訊是公開的。”
理想很美好 未來待檢驗
去年8月上線租賃服務、今年3月上線二手房買賣、5月完成D輪1.2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達10億美元——這些數字,都顯示出愛屋吉屋強大的發展力。可是,高工資、低佣金、廣推銷,愛屋吉屋也沒有擺脫網際網路公司“燒錢”的擴張模式。
鄧薇似乎並不擔心:“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那麼多廣告,就已經營利了;可房産仲介行業的遊戲規則還沒有改寫,所以我們會繼續‘燒’。”她覺得,創辦愛屋吉屋本身就帶有理想主義,因為成功創辦馬鈴薯網和大黃蜂,她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這一次,是希望用愛屋吉屋幫助更多想安家的人。
不過,“燒錢”帶來的快速擴張也有缺點。比如,愛屋吉屋在普陀區的經紀人隊伍最初只有7人,3個月已經達到500人,怎麼管?鄧薇表示:“公司用大數據考核經紀人的服務效率和品質,目前全國平均每月招1000名經紀人,但也有200名會被淘汰。”她承認,培養一支相對固定的經紀人隊伍,是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去門店的移動互聯網服務,能夠強化買賣雙方之間的溝通和聯繫,提高了交易效率。從這點看,愛屋吉屋的商業模式有利於推動傳統仲介門店加快轉型,實現輕資産運作。但難點在於目前房産仲介領域尚無成功的移動網際網路平臺案例,如何改變用戶“去實體門店租售房屋”的傳統觀念以及如何拓展房源渠道,是愛屋吉屋進一步發展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