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孝至愛——孫洪香

  • 發佈時間:2015-06-13 02:31: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志華通訊員李麗峰白聰聰

  她是最美的妻子,結婚25年來,承擔起全部家庭重擔,對常年在外工作的丈夫從來報喜不報憂;她是最美的兒媳、侄媳,精心照料四位老人,讓癱瘓在床的公公和三位智障的叔公感受到家的溫暖;她是最美的嬸娘,千辛萬苦撫養兩個侄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她是最美的母親,雖然把本應只給兒子的母愛分成了三份,但兒子説,是媽媽的付出教他學會了善良、孝順、樂觀、堅強。

  她,就是山東省禹城市辛店鎮南街村農民孫洪香,“齊魯最美家庭”的主婦、“感動德州十大人物”、“德州市百佳孝賢”、“孝信儉三好禹城人”、“禹城市最美好媳婦”。

  “看看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我怎麼忍心丟下他們不管”

  1990年,21歲的孫洪香經人介紹認識了辛店鎮南街村長他一歲的袁振海。當時的袁振海剛接了父親的班,在北京鐵路局鐵建公司(現中鐵六局北京鐵建公司)當上了鐵路工人。那時的農村,能找個在城裏上班的工人是很有面子的,年輕善良的孫洪香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

  當年農曆11月,按照當地風俗,袁振海騎著一輛半新的自行車把她接回家,從此,孫洪香便成了袁家的媳婦。剛進門的孫洪香,看到的就是這一大家子:公公、三個叔公,大哥、大嫂還有兩個侄子,都在一個前後相通的大院裏住,都在一口鍋裏吃飯。三個月後,好心、多病的大嫂患腦炎去世,撇下兩個孩子,老大袁建14歲,老二袁飛只有12歲。不久,大姑姐又出嫁了,這一大家人吃飯得有人做,衣服需要人洗,屋子需要人收拾,孫洪香用瘦弱的肩膀承擔了起來。

  就這樣,新過門的小嬸子,成了兩個侄子的“娘”。從那時起,每天早晨五點多鐘,天剛濛濛亮,孫洪香便急急火火起床,叫醒兩個侄子到本村小學上早自習。又匆匆忙忙做完飯,收拾好庭院,再叫醒三個叔公起床。公公常年養成不吃早飯的習慣,每天九十點才起床,孫洪香拿他也沒辦法,干家務儘量躡手躡腳不吵醒他。忙過一陣子,兩個侄子上早自習回到家裏,她便打發兩個侄子和三個叔公吃早飯。天熱了,她為侄子做好單衣短褲;天冷了,又提前備好棉衣棉鞋。

  大侄子袁建説:“當時沒了娘感覺心裏空蕩蕩的,俺嬸子抱著俺和弟弟説,你們啥也不用想,以後嬸子就是你們的娘。”

  大哥袁振生在村裏是個能人,當過村幹部,外面的事、地裏的事、花錢的事都大包大攬。俗話説禍不單行,1998年,大哥又因病去世了,孫洪香一下子感覺天要塌下來了。家裏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不能推脫,親戚朋友的人情隨往、街坊鄰居的大事小情、地裏的大小農活,還有一個兒子、兩個侄子、四個老人,柴米油鹽茶,一股腦壓在孫洪香的身上。

  “親戚勸我離開這個家。我也有過動搖,可看看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怎麼忍心丟下他們不管呢?”孫洪香説。

  “裏裏外外一把手,女人幹的活要幹,男人幹的活也要幹”

  1999年初,由於壓力過大,孫洪香患上了口腔潰瘍,醫生説是白塞氏綜合症,犯病時口生燎泡,舌尖潰爛。醫生要求必須好好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可是對於孫洪香來説,家裏有太多的事等著她去做。

  從那時開始,16年了,口腔潰瘍一直困擾著她。病重時,她的嘴外腫內爛,疼痛難忍。孫洪香説:“那個時候,真是恨不得把自己的舌頭咬下來。聽老人們説,這種情況最好不要見幹鍋(指做飯),可是我不見鍋一大家子吃飯怎麼辦?”孫洪香説。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幾年是孫洪香最難熬的日子,丈夫的工資加上公公的退休金,總共才500多元錢。一家四老三少,這點錢怎麼夠花?

  從1999年開始,為了家裏能多些收入,孫洪香開始養雞。除了養雞,孫洪香還平時擠時間做燒餅賣,晚上熬夜做些手工活,做絹花、串項鍊,一天掙個十幾塊,用來貼補家用。在兒子的印象中,那些年半夜醒來,經常看到媽媽還在燈光下穿針引線。

  家務活再累,孫洪香總還能應付自如,大不了起早貪黑,少睡點覺。可是地裏的農活就不那麼得心應手了。大哥去世後,這個大家庭裏沒有了正常的男勞力。那個時候,農村大都是體力活,家裏有拖拉機也是男人們開的,婦女根本挨不上邊。可是,為了搶農時必須機械化。1999年開春,被逼上梁山的孫洪香開始學開拖拉機。剛開始,這個龐然大物不聽這個弱女子的使喚。一次,她開著拖拉機往田裏運糞(肥),路上遇到個大斜坡,因為操作不熟練,上到一半時剎車失靈,拖拉機順著坡急速下滑,眼瞅著倒進路邊的深溝裏,老天有眼,快到溝底時拖拉機被一根電線桿擋住,才避免了車毀人亡。

  當時,正在讀高二的二侄子袁飛,聽説了這事急急忙忙跑回家,抱著孫洪香大哭:“嬸子,我再也不唸書了,回家開拖拉機幫你幹活,要是你有個好歹,我們這一大家子怎麼辦呀!”“傻小子,你要是不上學,能有什麼出息!咱這樣的家庭,你更要爭氣,嬸子再難也要供你上學,你一定要混出個樣子來!”孫洪香含著眼淚説。

  躲過一劫的孫洪香更撓頭的還在後頭。有一年春天,麥地裏澆返青水。當時農村用抽水機澆地,需要用搖柄(俗稱搖把子)發動柴油機再帶動水泵才能抽水,而搖動搖把子需要很大的體力,一般也都是男勞力幹的,而且這還是個技術活兒。柴油機發動後必須把搖把子迅速摘下來,不然很容易碰傷胳膊。沒有人幫忙,孫洪香只好硬著頭皮自己搖。一開始,力量不夠,柴油機咚咚咚幾下就熄火了。又一次,好容易發動著了,可是搖把子摘不下來,孫洪香一下子被快速轉動的搖把子甩出去,一個趔趄栽倒泥裏。滿身泥水的孫洪香爬起來再試,最後總算發動著了。

  這幾年,農村留守婦女多了起來,好多體力活都雇外地的人幹,或者借機械幹。可是,孫洪香心疼錢,寧可自己累點,也捨不得多花一分錢。一次,家裏十幾畝麥子生了蚜蟲,孫洪香心急如焚,再不打藥麥子就要遭受滅頂之災。可是電動噴霧器加上滿滿的一箱水足足有50多斤重,對於身材不高、身體不壯的孫洪香來説,背到身上談何容易。鄰居勸孫洪香雇人幹。可她掐指一算,十幾畝得100多塊錢,她捨不得。第二天一大早,孫洪香背起噴霧器下了地。一桶又一桶,一圈又一圈,一身汗又一身汗,襯衣濕了幹,幹了又濕,雙肩都勒出了血印來。

  天大的事,孫洪香都習慣一個人扛。為了不耽誤丈夫的工作,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他鐵路上的事很多,修北京站、西客站、南站,還有高鐵,忙起來沒白沒黑的。家裏的操心事我從不給他説,省得挂著,反正天塌了有地接著!”孫洪香淡淡地説。

  “對待侄子就得比兒子好,他們已經沒了爹娘,不能再受委屈”

  哥嫂去世得早,對兩個侄子來説,孫洪香既當嬸兒又當娘,既當叔又當爹。她給予他們的不僅是母愛,還有做事做人的道理。孫洪香常對侄子説,不論幹什麼都不落在別人後面,要學技術,學手藝,有一技之長將來才好成家立業。

  大侄子袁建中專畢業後,一直在外面打工。2000年,孫洪香勸他學開車,還幫他交了學車的費用。2008年,村裏很多人養鴨子發了財,孫洪香又張羅著讓袁建養鴨子,幫著他借錢、找地方、蓋鴨棚、進鴨苗,第一年行情不錯,掙了四五萬元,可後幾年行情一路下滑,一下子賠了十幾萬元。“花錢買個教訓,別灰心!”她寬慰侄子。

  日月如梭,袁建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2000年陰曆8月16日,他要訂婚了,按照習俗,需要給女方2000元認門費。與此同時,二侄子袁飛考上了地處曲阜的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後升本到青島理工大學),第一年學費6700多元,生活費還要2000多元。兩個人一下子就要1萬多塊錢,這可愁壞了孫洪香,她翻箱倒櫃只湊了3000多塊錢,其餘的怎麼辦?

  “借!再沒錢也不能耽誤孩子結婚上學!”孫洪香很堅定。東拼西湊,她一共跑了9戶人家,最終湊齊了這些錢。

  大哥剛去世時,晚上二侄子袁飛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孫洪香就和他,還有兒子袁夢,娘兒仨擠在一張床上。上了大學,袁飛每次需要錢的時候,孫洪香都提前給他打過去。“俺老二(指二侄子袁飛)懂事兒,不好意思跟我張口要錢,俺估摸著快花完了,就往他卡上打。”孫洪香説。

  對兒子袁夢來説,孫洪香內心多少有些愧疚。兒子兩歲多的時候,由於沒人照顧,孫洪香下地幹活時經常把他帶著。四年級時,孫洪香就把他送到學校住校,每週接一次。兒子一開始不適應,吵著鬧著要回家。畢竟,這麼小的孩子從小沒有離開過媽媽。“媽,你可常來看我呀!”兒子哭著喊著。孫洪香狠狠心扭頭就走,一轉身,眼淚嘩地流了下來。

  “雖然媽媽把屬於我的愛分成了三份,但我從來沒有怪過她,媽媽讓我從小懂得了自強自立,教我學會了善良、孝順、樂觀、堅強,我最佩服媽媽,也最愛媽媽。”袁夢説。

  “四個老人跟著我享不了福,好歹有口熱乎飯吃,有件暖和衣服穿!”

  “你家是開敬老院的麼?”一次,鄰村有人來串門,看到家裏這麼多老人走來走去,這樣問孫洪香。

  其實,對孫洪香來説,照顧這四個老人,遠比開敬老院難。

  2003年,公公患腦血栓,第一次生病,孫洪香連夜把他送進醫院。由於治療及時,沒什麼大礙。可留下這個病根,隔一段時間就犯一次,後來頻率越來越高,身體越來越虛弱。2013年5月2日,老人再次犯病,村裏人都以為這次熬不過去了。沒想到,在孫洪香精心照顧下,老人竟又睜開了眼,可是老人再也不能站起來了。

  由於公公生活不能自理,長時間臥床不能咽食,孫洪香就為老人準備些牛奶、稀飯、藕粉等流食,每天用勺子喂老人。一次不能多吃,一天至少喂四次。“每次吃飯,都是讓我爹先吃,照顧他吃好我再去吃。”孫洪香説。

  公公全身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都是孫洪香照料。“俺親爹我也沒有這樣照顧過呀!可是老人不能動,咱總不能不管吧!”孫洪香説。

  在孫洪香的精心照顧下,已經83歲的公公,面色紅潤,渾身沒有起半點褥瘡,老人的床上和臥室裏乾乾淨淨。

  除了精心伺候公公,她還20多年照顧三個叔公。三個叔公因為智障,一直沒有成家。大叔公袁西昌2010年去世,二叔公袁西亮今年68歲,三叔公袁西行也有65歲了。“這些年他們跟我在一起雖然享不了什麼福,都是一大鍋裏吃飯,自己吃什麼他們就吃什麼。我能做的就是能讓他們都吃上熱乎飯,穿上乾淨暖和的衣服。”孫洪香説。

  2014年,鎮裏黨委書記王濤看到孫洪香負擔太重,就讓鎮敬老院把袁西行接走。每當他生病的時候,孫洪香不放心,總是把他接回家。今年春節後,他兩次生病,一直在家住了近兩個月。老人經常大小便失禁,每天早上起來,孫洪香都要給他把衣服、床墊清洗乾淨,連同被子一起在太陽下晾曬。

  “辛苦了這麼多年,看著老人們的一張張笑臉,聽著侄子們叫我一聲親娘,我就心滿意足了”

  孫洪香離娘家只有5里多地,一年到頭她卻難得回去一次,即使抽空回一趟,也都來去匆匆。“去年父親去世了,想起這麼多年也沒盡什麼孝,心裏不是滋味。可是,家裏有癱瘓的公公,幾個不中用的叔公,實在離不開我,相信老爹(父親)也會理解的。”孫洪香眼含淚水。

  “這期間,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家庭肯定維持不下去,孫洪香早晚得離開,可沒想到她硬是挺過來了,老人們被照顧得不錯,孩子們個個出息。”鄰居趙秀美説。

  如今,大侄子袁建在禹城開了家小吃部,一家人和和睦睦,但他最牽掛的還是自己的嬸子。“每逢過年過節,我都得回家看望嬸子。過秋過麥,農活忙的時候我寧可小店關門,也必須回家幫嬸子。”

  逢年過節,侄子們都帶著家人趕回來,回不來也會打電話給嬸子。“在我們的眼裏,嬸子就是自己的親娘。沒有嬸子,就沒有我們這個大家庭;沒有嬸子,就沒有我自己的小家庭。”已經娶妻生子的二侄子袁飛感嘆道。

  兒子袁夢是孫洪香的驕傲,從小就體貼關心媽媽。每年暑假回來,都幫著媽媽幹農活。如今,他已經在北京建築大學讀一年級。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他找了一個勤工儉學的崗位。“雖然每星期只能掙100元,但是也多少能為媽媽分點憂。”袁夢説。

  丈夫袁振海雖説在北京工作,但是作為鐵路工人,居無定所,大部分時間奔波在京郊、河北等地的鐵路線上。“洪香是我們袁家的恩人!我欠她的太多太多了,這一輩子也報不完!”袁振海哽咽無語。

  在南街村,提起孫洪香,更是個個豎大拇指。2014年,辛店鎮開展鄉村文明行動,村裏評選好媳婦上榜。鎮上為表彰這些模範人物,在廣場上為她們樹立人物燈箱。辛店鎮黨委副書記賈海英在佈置燈箱時,村裏的人看到孫洪香的宣傳照片,都圍上來説:“這個媳婦可真是不容易啊,真是個好媳婦,打著燈籠都難找!”

  默默無聞這麼多年,孫洪香的事跡被人們發現傳頌。辛店鎮黨委、政府專門開了道德模範表彰大會,授予孫洪香辛店鎮道德模範稱號。“我們就是要通過對身邊模範的宣傳,讓身邊事身邊人教育大家,在全鎮引領孝老敬親的道德風尚。”辛店鎮黨委書記王濤説。

  孫洪香的事跡經當地媒體報道後,引起了廣泛反響,禹城市委書記張安民專門作了批示,授予她禹城市“最美好媳婦”,獎勵加補助給了她兩萬元,孫洪香當場就拿出1萬元捐給了鎮上的圓夢基金。

  “還有比我更困難的人,他們更需要幫助。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孫洪香真誠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