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孫宏濤開體制內醫生創業先河

  • 發佈時間:2015-06-08 09:32:5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未來應該這樣嗎?患者為何不能在家門口看病?醫生可以到府治療嗎?”帶著對未來的思考,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孫宏濤今年3月在京創立了“大家醫聯”平臺,這個被外界稱為中國首個“體制內醫生集團”的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臺,不僅開創了體制內醫生創業的先河,更為行進中的醫療改革打開了一扇跨越體制內外的“傳送門”。

  想做:接受現實,堅守理想

  27日下午,孫宏濤像往常一樣走進診室,本以為炎熱的午後患者會少些,然而等待他的仍然是長龍般的隊伍,焦急的患者讓本已十分炎熱的醫院更顯悶熱。

  “有時整個下午甚至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休息了。”孫宏濤説,因為心血管疾病緊迫性較強和危險性較高,所以患者和家屬相對都比較焦慮,耐心的解釋和長長的患者隊伍往往要讓醫生“被釘在椅子上”一整天,即使這樣還會有患者要求“加號”。

  相對輕鬆的門診日背後,是“壓力山大”且更加忙碌的手術日。流水線般的手術要從中午持續到深夜,幾臺手術下來12個小時的“站功”都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每一個手術日後,都會有一些力不從心和無奈。”孫宏濤説,每台手術結束的一剎那都會感到心情愉悅,然而每每想起後面焦急等待的患者都會很“心塞”,因為原以為自己還可以幫助更多人。

  “逐漸接受現實”是這位醫院“中堅力量”20餘年求學行醫後的最大感悟。孫宏濤説,記得13年前剛開始留校工作時,仗著年輕經常要求多上手術、多接患者,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幫助更多人,然而直到自己“累到睡不醒、累到高血壓”,患者數量仍然在不斷積壓。

  “救死扶傷是我一直堅守的夢想,從未放棄。”孫宏濤説,碩士畢業那年父親曾因心血管疾病到阜外醫院就醫,當時父親拖家帶口、大包小包7個人來北京住了一個月,每每看著醫院外席地而坐焦急等待的患者,他就立志要穿上白大褂讓他們趕快好起來。

  夢想從未放棄,只是無暇思考。“當自己過度勞累時,根本沒有精力思考怎樣才能更為有效地服務患者。”孫宏濤説,如何讓患者省時間、讓醫生更加從容等疑問從那時起就埋在心底。

  能做:留學讓我有時間思考

  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讓孫宏濤在不惑之年跨出了國門。2008-2010年,孫宏濤獲得了去德國心臟中心學習工作的機會,在這所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不僅接觸到了最前沿的外科手術技術,更重要地是解開了長期壓在他心底的疑問。

  該中心不僅是心血管領域權威的專科醫院,而且還是一所“眾籌”醫院。“它更像是一個培訓中心,因為它最重要作用就是培養中青年骨幹醫生,並將他們輸送到歐洲各地的醫院。”孫宏濤説,“在這裡我看到了與國內截然不同的現象,技術如此好的醫院病人數量卻在逐年遞減。”

  帶著疑問,孫宏濤在同時指引下利用業餘時間走訪了數百平方公里內的多家中小型醫院。“每50至100平方公里會設立一個心臟中心,醫生水準都與首都相當。”孫洪濤説,醫院的合理佈局讓民眾不需要到首都就診,而且一旦遇到疑難雜症,德國心臟中心的自由執業醫生也可以根據需要到各分中心會診。

  靈活、開放的醫療模式深深地觸動了孫宏濤。在回國的飛機上,他在隨身小本上給自己提了幾個問題,“我們何時能夠實現自由執業?一旦政策改革如何推進?我能做什麼?”

  敢做:不試“錯”怎麼“對”

  回國後,每每與同齡醫生聊及德國的見聞和自己的考慮,都會得到一片贊同聲。“我看到許多體制內醫生具有豐富的職業想像力,然而受限于政策體制瓶頸難以施展。”孫宏濤説,直到去年,他和志同道合的醫生們終於等來了機會。

  2014年國家和地方相繼鼓勵探索建立醫生自主創業制度,除了允許開辦診所,還在不斷放開多點執業政策的開放。“於是我們想為公立醫院的體制內醫生探索執業發展的另外一條道路。”

  今年3月4日清晨,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思考,孫宏濤終於決定親自“投石問路”,在微網志上發出了聲音:“北京首個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台啟動,首期創業診所項目徵集合夥人,您不需離開體制,您平等享受股份,只要您有一顆創業的心,我們一起努力!”

  “短短30分鐘後,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電話蜂擁而至。”孫宏濤説,這一刻他感受到了體制內醫生群體對於多點執業的巨大需求,同時他也收到了來自基層醫院、患者的合作請求,雙方的需求讓他更加有自信推動這個“前無古人”的嘗試向前發展,“雖然那天晚上我再一次激動地失眠了,但是我是笑著失眠的,所有28位首批醫生合夥人相信都和我一樣,如釋重負。”孫宏濤説。

  回想兩個月前自己的決定,孫宏濤認為,那時候有激情、有衝動,但是更多的還是基於長期實踐中的冷靜思考和判斷。“總要有人去試錯,過去公立醫院體制總是讓患者感覺是銅墻鐵壁,在政府大力改革的當下,我們已經率先在墻上開了‘傳送門’,我們希望借助平臺讓優秀醫生到基層、到需要的地方去。”孫洪濤説,作為第一批中國醫生合夥人,他們已經成功了,即使未來他們的模式真的錯了,他們也希望成為“烈士”,讓試錯的結果為決策者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