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80後”創業潛力集中釋放

  • 發佈時間:2015-06-08 05:46: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業大軍正在快速集結,根據36氪2011年至2014年收錄的創業公司數據庫,僅北京市海澱區創業公司就達1402家。剛出校門的“90後”、工作幾年的“80後”、“70後”甚至“60後”的資深人士,哪個年齡段更適合創業?記者近日來到了中關村創業大街尋找答案。

  專業強 人脈多

  “我是典型的創業80後。”李泳彬用帶著南方口音的語調描述著自己的經歷:他生於1981年,是我國第一批海歸音樂製作人,去年辭去高薪工作,帶著“幕後圈”,從音樂製作的幕後走到臺前。

  “選擇做幕後圈是因為我了解這個行業的痛點。”當年,李泳彬製作的一張專輯大賣,他以為自己成功了,可走出工作室才發現,一切都沒有變,還是沒有人關注製作人,專業同行想要知道一張好專輯是誰製作的、鼓手是誰、吉他是誰,只能買一張專輯,從內頁介紹裏看。

  李泳彬動起了念頭,想把音樂製作圈內的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上,讓歌手、製作人、公司、樂手能更容易地接觸到彼此。而眼下興起的選秀節目、網路主持人、個性婚禮也讓音樂私人定制形成了一個可預期的市場。

  多年的圈內經歷讓整合資源的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崔健、常石磊等國內著名的音樂人很快加入了幕後圈,“我更專業,我有人脈,這是我的優勢。”李泳彬自豪地説。

  這種優勢不只體現在項目啟動之初。Phototime團隊負責人王靜同樣出生於1981年,因為有著行業內最先進的技術和多年的管理經驗,他們順利拿到了投資和入駐孵化器的通行證。

  與幾個“80後”創業者接觸之後,記者發現,跟大學生創業者相比,這些有過工作經歷的創業者明顯專業思路更為清晰,方向更加明確,商業模式更加成熟。

  北大科技園總裁陳庚也有這種感覺。“我們在接觸上千的創業者之後發現,從500強企業辭職出來的人才創業成功的幾率會大許多。”陳庚認為,這是因為在市場成熟、現代化管理的大企業中,創業者的個人能力、商業嗅覺和抗壓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比起剛畢業的大學生項目,他們的團隊搭建比例更科學、推向市場的速度更快、創新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取得投資人的認可。

  “我們鼓勵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優秀學生,開放一切優質資源孵化學生項目,同時也幫助他們對接加入比較優秀的創業企業,但不是作為創始人、合夥人,而是以核心員工的身份、學習的心態先積累經驗。”陳庚強調説。

  思路清 動力大

  創業者的年紀並非越大越好,曾經的工作經歷並不都是助力。

  “我的原則是超過40歲的不投,從傳統産業轉型的不投。”北京東方弘道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人張逸龍為投資對象畫了兩條“紅線”。他曾投資了3W咖啡、拉勾網、人人貸,算是圈裏的著名投資人。“創業不是翻翻通訊錄,説咱們哥幾個對什麼行業熟,湊個項目吧!而應該是發現用戶需要什麼,然後再組織團隊。”張逸龍説。

  記者跟著張逸龍面談了10多個創業團隊,他只發出去2張名片,對象都是工作了幾年的“80後”。“到底要做什麼?客戶在哪?思路不清晰,對象不清楚,我不能因為履歷漂亮就投錢。”他建議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先去大企業鍛鍊幾年再考慮創業。

  創業總是有數不清的問題。午夜夢回,創業者總會思考,如果失敗了會怎樣。面對這個問題,李泳彬告訴記者,自己雖然承受的壓力很大,但想要實現自我的追求,足以支援自己繼續向前,“實在不行,我還可以乾老本行,我以前的資源和創業積攢的經驗,足夠我去任何一家音樂企業立足。”

  王靜則更加樂觀,她表示自己只擔心項目進展不順利,畢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但是有技術和運營優勢在,失敗的概率比較低。“就算萬一這個項目失敗了,我們切換項目和身份也很容易,團隊現在就積攢著3個備選項目,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可以迅速啟動下一個。”王靜説,“這是剛畢業的學生做不到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