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聚焦大學生創業:項目推廣成難題期待建推介平臺

  • 發佈時間:2015-05-22 08:0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聚焦大學生創業:項目推廣成難題 期待建推介平臺

  畢業季臨近,當同學之間相互問著“就業,出國還是考研”的問題時,“我在創業”似乎是一個很酷的回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每一個大學生創業者既體驗著馳騁社會的快意與殘酷,也經歷著快速成長的糾結與蛻變。除了在大學生和創業者兩個角色之間掙扎平衡,大學生創業者還面臨著拉投資、項目推廣等諸多難題。

  休學創業靠譜麼?

  ——好的創業者應是一個出色的學習者

  2014年年底,教育部發文首次明確允許高校在校學生休學創業。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包括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意見。

  該項舉措旨在為高校創業提供幫助,但也有人擔憂,創業成功率不高,同學們或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時機。

  “好的創業者絕對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學習者”,才20齣頭就已經手多個創業項目的李遠哲説。這名即將從北京師範大學傳播係畢業的同學介紹,自己已順利完成了保研,目前自己的投資公司也已起錨,並投資了幾個項目。

  “除了通過學習為一生發展打下基礎之外,還應當利用好學校平臺,和各種業內學者、前輩打交道。休學機制在這裡提供了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為創業者順利畢業打造了安全網,降低了創業成本。”李遠哲説。

  李遠哲認為,現在既然有用低成本嘗試創業的機會,那麼有野心的年輕人值得一試。考慮到創業成功率,他建議大學生先拿到學位,為創業留個退路。他同時認為,“那些能擔當CEO的大學生創業者爭取順利畢業,應該還是可以期待的”。這個特別在乎“存在感”的年輕人説,自己正由創業者向投資者轉型。

  “路由人走,積極試錯”也是夏麥的創業觀。為給將來的創業做好鋪墊,這個北京大學工學院博士生很早就為自己設計了“電腦+管理科學”的交叉知識背景,目前她正和夥伴們做一個工藝美術的創業項目,她認為唯有兼具好想法、好團隊和足夠的時間,創業才能真正起步。

  夏麥認為,大學生是目前中國最具創業意願的群體之一,這一輪競爭導致的産品升級、行業整合,將左右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向。

  “大家心裏也很沒底”,夏麥把某種擔心推算到了幾年後。她説,大學生實踐經驗的缺乏會帶來不小的創業失敗率,當前這一輪的競爭淘汰,幾年後,也將使這些失意者面臨再就業。她同時希望成功的創業者為這個群體提供充足的職位。

  最大困難是什麼?

  ——項目推廣成難題,期待學校社會建推介平臺

  一年前,由北京大學電腦係學生Jesse擔當技術負責人的校園社交App還只是個“想法”,目前這個項目即將上線。談起找投資幾經碰壁的心路歷程,Jesse認為自己從中收穫了頗多經驗和建議。

  Jesse説,起初投資人認為App在設計和定位上存在問題,對團隊建設也不滿意。後來借由幾次App成功“撮合”的線下活動,他們從活動參與者中吸收了成員,從而化解了團隊建設的難題。但Jesse同時坦言,“由於合夥人們都是學電腦的,在産品的運營和推廣方面存在局限性。”

  項目推廣對於不少白手起家的大學生創業者都是個不小的問題。夏麥説,自己的團隊目前奇缺新媒體行銷的業內合夥人,而“推廣已經成為大部分網際網路項目最燒錢的事項”。李遠哲則期待出臺一些政策,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推介提供一個低成本的平臺,或者將當前現有的推介平臺做大影響力。

  對於在資金、團隊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些大學生創業者認為,學校在這方面應當“有所作為”。Jesse認為,學校可以推出一些針對創業者的培養方案,比如儘量將基礎知識壓縮在大一、大二時期學完,這樣大三、大四時就有時間參加創業。

  而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上,有聲音指出,大學本身教的並非具體實踐,更多是思考方式,所以不能將大學生的“創業低能”歸罪于大學。對於當前理論學習和創業實踐之間存在的縫隙,李遠哲覺得,這種“脫節”大多時候需要靠創業者的興趣愛好和技術特長來彌補。

  此外,李遠哲希望學校提供可供靈活選擇的、與時俱進的創業教育,同時引入校友、投資人、孵化器、媒體等社會力量,“甘心做平臺,設計好制度,讓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的人有所回報。”

  “慕課、校園孵化器、創業課程等系統正在逐漸完善,其實已經是可喜的趨勢了”,夏麥認為,和矽谷相比,中國缺的是系統化生態,包括創新文化、創新保護、監管機制、退出機制等的細化。

  李遠哲還提到了他的擔心:“大學生創業條件的地區差異很大,校際差異更大,大部分創投機構都去‘撈幹的’,很多創業團隊還處於深水區,條件比較差。”

  “所以,其實大學生創業不能完全指望學校,還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尊重市場的規律。”李遠哲説。

  過來人有啥心得?

  ——忌急功近利,不應一味追逐金錢

  當李遠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在創業世界裏“乘勝追擊”的時候,畢業不到一年的馬小木則收緊了對創業的驛動之心。這位在香港完成高等教育的青年,不久前完成了一次兼職創業,但在他精彩的履歷裏,這次創業的成果已被標注為“Done”。

  “我們還沒融到資就停止項目了”。反思這次創業經歷,馬小木認為,創業時能否解決用戶的痛點最為關鍵,兼職創業並不能令自己全身心投入去了解市場的需求,而這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而言是個很大的障礙。

  “前創業者”張行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普通的上海白領,他用“一枚loser”為自己大學的創業生涯蓋了一個戳。大四時,張行和他人合夥做項目,但不久後因營業額萎縮造成現金流緊張,加之團隊成員在畢業季都忙著找工作,這次創業草草終止。回憶起當初一邊找工作刷offer一邊做項目的那些日子,張行説,“創業成功率太低了,輸不起”。

  “青年創業者基本一無所有吧,只有一腔熱血”,馬小木認為,當前的青年創業者最缺乏冷靜,而先前的創業體驗讓他變得更加謹慎。但馬小木説,自己每天都會反覆思考創業這個念頭,反覆推敲不斷萌生的各種創業想法。

  “經過創業洗禮的人,在為人處事上會進步成熟得非常快”,馬小木建議,大學生創業時更應注重培養健康的價值觀,不應一味追逐金錢。夏麥也説,“如果只是為了錢,而沒有做事情的初心,那麼在出現困難時就很容易放棄,在未來面對資本誘惑時也難以堅持原則,難以堅持到最後。”

  現在,張行選擇安心地做個“技術打工仔”,並將他的創業規劃騰挪到了40歲以後。只是一個畢業的功夫,創業對他而言,已從“值得折騰”變成了“熬不起”。

  馬小木則選擇在股權投資領域工作,並盤算著創業夢的再次起飛:“不要把創業想得太嚴肅吧,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次社會實踐課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陳伊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