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 發佈時間:2015-06-08 05:46:1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同經濟發展從重數量轉向重品質一樣,社會事業的發展趨勢也必將從數量導向走向品質導向。這是提高民生品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常態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著力點。織好民生保障這張安全網,社會就會更和諧更穩定,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更優更快
在新常態下,怎樣把握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關係,讓老百姓感到發展既有速度又有溫度,正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新追求。
事實表明,我國各項社會事業大踏步發展。即使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的當下,民生財政、社會事業仍是各地財政支出的重點。一組組不斷攀升的亮點數字,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視。但是,量的增加從來不是考量投資效益的全部指標,質的優化提升,應該也必須成為社會事業投入的考評標準。因為,經過十幾年的持續增加式的投入,我們的社會事業投入,總的體量確實很大了,但大不等於強,更不等於優。
正如GDP增速的高低只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維度,社會民生事業的評價體系裏,投入增加也只是一個衡量維度。如同經濟發展從重數量轉向重品質一樣,社會事業的發展趨勢也必將從數量導向走向品質導向。這是提高民生品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常態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著力點。
品質如何提高?這有賴於各級政府工作的紮實與嚴細,也有賴於專業人士對社會事業的敬業與創新,還有賴於大眾對社會事業的理解與支援。應該看到,從教育公平均衡、醫療衛生保障到社會保障、社區建設等,無論哪一項工作,單獨拿出來做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惟其大,所以尤須紮實,尤須嚴細。如果各層面都只求數量大、動靜大,而不求嚴細,不實實在在地把工作做紮實,群眾對政府投入的力度和溫度感受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感覺有些工作只是應付上級對付下級,對社會事業和人民群眾都是極大的傷害。如果各級各部門都能把黨對民生的關心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群眾就會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和政府工作的轉變。
社會事業最見不得假大空,人民福祉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良心活兒。群眾的獲得感是考量社會事業品質的最真切標準。比如讓群眾感受辦事機關不再吃拿卡要、學校不再亂收費、醫院不再收紅包、物業管理不再任性,等等。有了這些獲得感,相信廣大群眾會給社會事業投入這個大塊頭一個高分優評。可以説,今天的社會事業發展,品質比數量更能打動人心。
從地方和部門工作角度看,群眾的獲得感是落實各項改革工作的風向標。今年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相繼就社會體制改革、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公立醫院改革、法律援助等事項做出部署;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可以讀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加快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品質提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等。一項項具體務實的民生目標,都充分體現改革發展的以人民為本原則。
社會事業關乎民生改善,更關乎社會穩定。織好民生保障這張安全網,社會就會更和諧更穩定,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更優更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