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東一大行存款流失600億元

  • 發佈時間:2015-06-04 07:34:26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新”現無風險暴利 撬動銀行存款搬家

  文/廣州日報記者林曉麗

  牛市産生的虹吸效應加劇,幾無風險的新股申購市場,在5月份新股發行增至兩批後,高達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正撬動越來越多的銀行存款搬家,銀行相關人士談“打新”色變。廣州日報記者獨家獲悉,截至5月31日,某國有大行廣東地區(除深圳外)年初以來流失了600億元存款,流失部分中,個人儲蓄存款超過了500億元。

  無風險收益率創新高

  存款搬家進入打新市場

  5月以來,新股發行由一月一批改為一月兩批,截至昨日,5月發行並已上市的新股,絕大部分依然封死在一字漲停板上,3隻昨日打開了一字漲停板的股票,收盤時也再度漲停,近期新股上市後漲幅基本達400%。打新市場幾無風險的收益率,幾創歷史新高。

  資深股民林先生開心地告訴記者:“今年從銀行取了幾百萬元作為專門打新的資金,上個月共打中了12隻,這些新股估計股價都會漲幾倍。”

  在廣州工作的李女士覺得自己資金量小,打新中簽率低,於是選擇了購買打新基金,“我一個月前買了10萬元打新基金,抵消申購時扣的0.5%申購費,如今凈值增長了3%,折合年化收益率高達30%以上,打新基金基本沒有什麼風險,收益率這麼高,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李女士除了將存在銀行的所有存款取出來購買打新基金外,已到期的銀行理財産品,也立即用來購買打新基金。

  而且,最近見打新市場收益這麼好,李女士不斷告訴家人將存款取出,通過網上基金投資平臺,在手機上直接購買打新基金。

  記者發現,一邊廂新股民加入,場外資金不斷入場;另一邊廂幾無風險的高收益率,吸引大量個人與單位資金將存款與到期理財産品資金從銀行抽離,投入到打新市場。

  談“打新”色變 銀行攬存無有效手段

  某銀行零售業務經理嘆道:“如今大戶的存款大多都走了,只剩下老大媽老大爺的保命錢。”

  該經理告訴記者:“資本市場紅火,居民理財慾望強烈,都恨不得資金能翻倍增值。我們拉存款的真的不愛看到股市大漲,特別是打新氛圍越來越濃烈。”該經理進一步解釋説,傾盡所有財産去炒股的人並不多,很多人還是留著部分資金在銀行。但打新幾無風險,且資金越大中簽率越高,以至很多保守投資者都毫無顧忌地將存款全部取出去打新。

  困擾著該經理的還有,以前打新資金解凍後部分資金還會回流,而每月新股發行改為兩批之後,打新資金流出銀行後幾無回流的,“我們是談‘打新’就色變啊。”

  另一中小銀行負責零售業務的負責人向記者説,以前銀行主要靠理財産品發行攬存,但幾輪降息後收益率下降,相比炒股,理財産品的收益顯得無吸引力。雖然銀行一直想方設法攬存,但是至今沒有太多見效的辦法。

  “以往,我們行上半年存款增長都很不錯,但是今年至今的存款一直上下波動,增長非常緩慢。”該負責人説,近期,我們只能順勢而為,加大力度推廣第三方存管業務,將客戶的資金留在體系內,等這波股市行情過去後資金還能回流到銀行。同時,還加強大客戶維護,舉辦各種活動,引導客戶合理配置資産。

  有銀行負責對公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單位的存款也特別難拉,企業要不就因為經濟下行資金緊張,要不就因為企業理財慾望強烈,資金都往股市走。特別是如今打新收益大漲,部分國企都將大額存款用於打新。

  更有業內人士説,剛剛出爐的數據顯示,某國有大行廣東地區5月31日的存款餘額比年初減少了超過600億元,流失部分中,個人儲蓄存款流失佔了大部分,超過了500億元。

  銀行業:機構存款爭奪戰更激烈 有銀行高息攬存被告狀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特別是有發力對公業務的銀行,存款總量依然還是實現增長的。

  “現在最穩定而且還能有增長的就是政府機關的機構存款這一塊業務了。”該人士透露,部分銀行今年初就定下發力對公業務的策略,具體手法包括高息吸存,還有發行公務卡吃下對公對私業務的。

  該人士給記者講了一個細節:雖然央行將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上調至50%,但如真的上浮50%,銀行是虧本的,監管層也約談過大行,暗示不能一浮到頂,因此,當前雖然存款流失嚴重,但也未見銀行公開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不過,日前某大行為了吸引一大戶,開出了1.5倍的存款利率,結果被其他銀行告狀到監管層,後來只能作停。

  專家視點:兩年內有銀行 業績或現負增長

  一家股份制銀行中層人士擔憂,存款流失讓銀行坐立難安的原因並非僅來自攬儲考核。在75%的存貸比監管紅線下,若儲蓄大規模搬家,貸款規模也勢必受到擠壓,“存款流失對業績的影響,比利率市場化還要嚴重。如果資金繼續入市,銀行股業績堪憂。”

  也有銀行人士認為,當股市低迷時,資金會再回流到銀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存款減少將常態化,而隨著國家鼓勵直接融資,銀行存款增速放緩是趨勢。郭田勇判斷稱,兩年內,將有為數不少的銀行會業績零增長或負增長。

  前述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國內銀行機構中間業務收入的佔比大多在30%以下,而發達國家佔比已達70%,這也是轉型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