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基礎研究怎麼樣 績效評估來回答

  • 發佈時間:2015-06-02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操秀英

  “您覺得基礎研究的投入産出應該怎麼看?”沒有寒暄和客套,記者們直截了當給楊衛主任拋去這個問題。

  因為國家科技計劃的調整、科學基金經費使用改革等原因,身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主任的楊衛近來很高興與媒體交流,闡述他對於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與基金管理的理解和設想。

  最近的這次採訪以上面那個問題開頭。這可能是關注中國科技發展的人們共同關注的議題。大眾、科技記者圈,甚至是科研人員自己私底下也會經常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他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首先介紹了過去幾年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三個同步”,即我國基礎研究成果的數量與品質提升同步、研究型大學與中科院的發展同步、國內研究與國際融合同步。

  以“第三個同步”為例,他介紹了一張全球合作網圖,在這張圖裏,與2009年相比,2013年的全球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從國際合作的主要國家的週邊向中心移動,中國的中心度由0.6上升為0.757。

  這足以證明我國基礎研究的長足進展。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基金無疑功不可沒。近幾年的一些重大成果,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連續多年蟬聯超算冠軍的“天河一號”等,最初的基礎研究都由科學基金資助完成。

  “確實如你所説,國家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逐年增加。比方説,科學基金今年的財政撥款預算比去年增加14.5%。”楊衛説。有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155.76億元,2013年達到555億元,年均增長約20%。

  但他坦言:“花這麼多錢,都出了什麼效果成果?基礎研究的産出該如何計算和評價?説實話,這也是我們需要向國家和人民説明的。”楊衛多次提過,科學基金的經費越多,基金委的壓力就越大,因為要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元錢,必須給納稅人有個交代。

  “困難在於,基礎研究是很難評估的。”楊衛分析,不同於技術類項目有確定的指標,基礎研究往往週期長、難度大,高風險、高回報。以希格斯粒子為例,這一設想提出十多年都沒什麼反響,近年來有實驗開始驗證它的存在才使得這一研究成為國際前沿熱點,而這距離最初的研究已有50多年。

  “所以你很難以5年、10年為期來考量一項基礎研究。”楊衛説。

  但有困難並不意味著放棄對基礎研究績效的評估。2011年,在基金委成立25週年之際,我國完成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科技績效評估——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這次評估由基金委和財政部聯合委託第三方獨立完成。

  去年,在此基礎上,基金委委託科技部下屬的科學評價中心開展面上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評估結果已經報給財政部,總體還是令人滿意的。”楊衛透露。

  此次評估根據基礎研究項目的特點和規律,以優化管理為導向,圍繞面上項目決策、管理和績效進行全過程的目標設定、監測和評價。通過績效數據分析、依託單位調研、申請者滿意度調查、項目抽樣檢查以及專家評價等工作,最終形成面上項目績效報告和績效評價報告。這一工作將為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奠定基礎。

  “今後我們計劃某些項目類型每年都要進行評估,一些項目類型幾年評估一次,爭取構建科學基金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楊衛説。

  科學基金近來的系列改革措施,也是為了提高資助績效。最近發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最引人關注的是,依託單位從只拿5%管理費,變為水、電、暖、績效等可依規列支間接費用;勞務費從15%變為上不封頂,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等三項支出在不超預算總額的前提下可調劑使用。

  有不少人擔心,這一旨在給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的措施,是否也會給部分人謀私利帶來便利。對此,楊衛表示,辦法中出臺了一系列對項目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的舉措,包括要求建立符合自然科學基金特點的績效管理、評價機制和項目資金管理承諾、信用和公開機制等。

  “最近,我們對北京、天津部分單位的科學基金項目進行審計,發現經費使用不合規情況確實有增加趨勢。”楊衛説,除了有些規定不合理的因素外,有些科研人員不懂規範也是重要原因。

  “我們將開展系列培訓工作,在經費使用方面,教育和培訓應走在前面。”楊衛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