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本製造業憑什麼成功

  • 發佈時間:2015-06-01 15:31:25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劉旭穎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與歐洲相比,日本的製造業並不算老牌,甚至和中國一樣,最初的日本製造業也是以“引進”起家。然而,不同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造就了如今日本製造業的成功。如今,日本正通過海外並購和開放專利成為全球技術的“領跑者”。這或許能夠給中國製造業更多啟發。

  因需求而生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再到近日逐漸升溫的日係車,日本製造業的成功故事不止一例。

  為何能夠成功,深諳日本製造業發展的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張玉來一語道出其中關鍵:“因為日本企業的特點就是從需求導出研發和生産。”

  在張玉來看來,日本製造業不論技術的高低,其産品都是以需求為導向,這也就引申出日本企業的另一特點:創新意識強。事實上,日本製造業間的競爭同樣十分激烈,只有産品附加值高、創新被市場所認可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日本曾經的家電巨頭三洋電機,後期逐漸被松下、海爾等企業收購“吞食”,更在今年3月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其中不乏缺少“革命性創新”的原因。

  創新來自於市場需求。張玉來以目前在紙尿褲市場幾近形成壟斷之勢的花王、大王為例,他説,目前這些企業正在開發老人用紙尿褲,這不僅是由於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更因為中國也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他們看到了未來10~20年中國的巨大市場。

  另外,日本企業執著于對功能的細化。目前,日本市場本身劃分細緻的特性,決定了日本製造業在産品性能開發上已經空間極少。不少日本企業將目光轉向材料研發。這種轉向看到的並不是眼前的利潤,而是未來的市場。

  東麗是日本製造業新近的“黑馬”。張玉來説,以前,東麗不過是一個做防水材料的小企業,但是現在,東麗研發的碳纖維已經應用到日本波音787上,這類碳纖維還能應用在水處理膜上。目前,東麗的水凈化産品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企業,到現在,東麗的領導者已經成為日經聯合會中的一員,地位的轉變絕非一星半點。要知道,日經聯合會中的成員都是豐田、東芝這樣資深企業的大咖。”張玉來感慨地説,不過,其也表示,感慨之餘也要看到,製造業創新型企業的成功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東麗做材料研發已經幾十年。看準未來發展的潛力,就埋頭去做,日本像東麗這樣“較真”又“認死理兒”的企業並不在少數。

  日本製造業的雄心

  雖然現在很多媒體包括日本都在報道日本製造業的沒落,尤其是手機、網際網路等行業,但張玉來坦言,這多源於日本媒體和學者報憂不報喜的傳統。“實際上,日本製造業發展很好。”

  日本製造業依然有著勃勃雄心,一方面,不斷通過海外並購打通相關領域,整合優勢資源,從而有更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另一方面,日本製造業希望通過大量開放專利技術使技術得到普及,從而成為“領跑者”。

  目前,日本企業的海外並購已經直逼美國,後者並購主要集中在金融業等行業,但前者則主要是製造業。2014年,日本海外並購近700億美元。

  其次,日本正在大力度進行專利開放。目前,豐田計劃將其氫動力技術下的5800多個技術全部開放,松下計劃開放其網際網路方面的50多項專利技術。“開放專利比其他方式更能説明問題,這表示日本已經擁有足夠先進的技術。豐田氫動力專利的開放已經令寶馬這樣的企業感到很大的威脅了。”張玉來説。

  日本製造業企業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他們要做主導全球技術的“領跑人”,加速佔領全球市場,這就需要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更多的領域應用到他們的技術,如此一來他們才能永遠處在領先的位置。“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易,這説明日本企業對其技術有很強的自信。”

  成功的秘訣

  實際上,日本製造業並非一開始就這麼出色。

  張玉來説,上世紀80年代,汽車等日本製造業才崛起,並且和中國一樣,最初也是通過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設備,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特色。

  不同的是,中國習慣於逆向開發。這一路徑容易造成一個現實困境:即走在別人後面。中國電視機生産企業長虹此前曾在傳統顯像管技術領域研發多年,然而,剛有起色便被迅速充斥市場的液晶螢幕所湮滅。沒有自己的創新,就永遠落後一步。

  與之相比,日本則傾向試錯式發展,如汽車産業,通過引進先進實驗設備,實驗各種壓力、扭曲等數據後進而改良,形成自己的技術和産品。因而,日本汽車和美國汽車相比更貼合消費者日常需求,也擁有了更偏愛日本“應用型”汽車的消費群體。

  自主研發和“品質第一”觀念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令日本製造業擁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體系,以及大量的專利技術。“日本企業雖然成長漫長、曲折,但生命週期更長。”張玉來説。

  除了企業發展模式、技術研發和價值觀方面的因素外,政府開放的態度也給了日本製造業足夠的發展空間。“日本現在除了煙草、鐵路以及資源型行業由政府把控外,其他基本是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在調控。”張玉來説。日本非常強調通過市場需求形成企業良性競爭。以汽車為例,日本最初對汽車領域的宏觀調控最弱,最沒有規劃,而現在日本發展得最成功的,也是汽車行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