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茹振鋼:麥浪裏的“癡情”人生

  • 發佈時間:2015-05-30 02:31:0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喬 地

  ■科星燦爛

  人們關注茹振鋼,更多的是因為他培育成功了“矮抗58”。這個小麥新品種,目前已在全國推廣種植2.6億多畝,創造經濟效益200多億元,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但從根本上來説,他在“矮抗58”等小麥新品種繁育過程中,探索、創造出來的一套已近完整的科學方法、理論體系及由此建立起來的科研裝備和育種平臺,將給中國小麥育種業,甚至給整個世界育種科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幾分鐘的路徑,將小麥育種時間縮短6年

  玉米育种家常常到海南加代繁育,一年等兩年。但鮮見有人去海南搞小麥加代育種。

  “十月懷胎”既是一個過程,也説明孕育的不易。大田育種比“十月懷胎”更加艱難。科學家們為培育一個新品種,常常要花費8—10年心血。育成了、審定了、推廣了,最多10年,就又會更新換代。這是許多育种家心中的痛!如何加快小麥育種進程?一直困擾著育種界。

  小麥育种家、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近年來探索、獨創的新方法,可以一年當作四年用。一個新品種在兩三年內就可以育成,不僅給小麥育種界,甚至給整個農作物育種帶來了一場革命。

  在河南科技學院的校園內,記者看到了茹振鋼為此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完善的科研設施。他帶著記者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到人工氣候室,轉入智慧溫室,再到室外實驗田,一路走下來,滿打滿算只需要幾分鐘時間。但是,他説,就是這幾分鐘的路徑,將小麥育種的時間縮短了6年。

  茹振鋼介紹,在人工氣候室,小麥可以實現“一年四熟”,意味著“一年可以幹四年的活”。茹振鋼指著一片小麥説,這是三月份才種進去的,現在不到六月就快成熟了。三個多月就能完成從種植到成熟的全過程。

  如果説人工氣候室是個實驗室,那麼智慧溫室就是個快速繁育車間。人工氣候室裏即將成熟的小麥,進入智慧溫室種植。茹振鋼説,像工業産品一樣,通過人工氣候室和智慧溫室流水作業,一粒種子一年能繁育出30斤原種,可以種60畝地,收穫4.8萬斤。只需3年,優質小麥品種就可以從實驗室進入大面積推廣種植。

  走到智慧溫室門口,茹振鋼突然問我:“你知道‘矮抗58’當年的原種有多少嗎?”見我無言以答,他伸出幾個指頭比劃道:“7.8斤!只有7.8斤!”見我吃驚的樣子,他越發興奮了:“但是,就是這7.8斤原種,通過這樣的快速繁育,成就了今天全國累計2.6億畝的種植面積!這難道不是科技創新的神奇力量嗎?”

  每一項理論和技術創新的靈感和源泉,都來自老百姓

  説到“矮抗58”的培育,茹振鋼深情地説:“我所有科研的選題和技術創新的靈感和源泉,都來自老百姓。”

  茹振鋼從事小麥育種30多年,走遍全國大部分麥區。無論走到哪,都忘不了請鄉親們給自己育的種子“挑挑刺”。諸如能不能讓小麥既高産又抗倒伏?小麥想啥時種就啥時種行不行?麥穗大了,能不能讓籽粒多點?穗子多了,能不能讓麥稈矮點?麥稈矮了,能不能耐瘠耐旱?能不能抗病蟲害之類看似苛刻的難題不時向他拋來,茹振鋼如獲至寶,最終轉化成他最具突破性、創造性的科研選題。

  業界説起“矮抗58”這個“黃淮第一麥”的屬性,常用矮稈、高産、多抗、廣適來定義。茹振鋼説,其實這每一項屬性都是針對老百姓提出的難題搞出來的。

  茹振鋼説,老百姓當初提出的要求和“難題”,歸根結底就是迫切需要解決矮稈與高産、高産與優質這兩對矛盾。而這恰恰是小麥育種界的瓶頸。

  要使小麥高産,就必需抗倒伏;抗倒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莖稈必需變矮;在莖稈矮的前提下,還想提高産量,就必需提高小麥密度;而種植密度過大,反過來又容易倒伏,最終又會降低産量。這似乎是一個死結!

  那一個時期,茹振鋼陷入了極度痛苦中,有時一個人站在窗前自言自語、手舞足蹈,“神經病似的”。他的夫人看了滿是心疼。他卻擺擺手,拉開京腔唱道:“夫人,勿擔心!老夫苦中作樂,享受啊!”

  茹振鋼突然想到了“根本”這個詞。他説:“根本根本,不就是以根為本嗎?”便從小麥根系入手來解決抗倒伏問題。

  可是,根系研究一直是小麥育種、栽培研究的薄弱領域,很少有人將它作為研究目標。誰能想到,又有誰用什麼辦法去地下觀察根系的生長狀況呢?

  又是一個突發奇想,他想到了帶孩子去看過的水族館。能不能透過玻璃觀察小麥的根系呢?他不禁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興奮得手舞足蹈,連呼“痛得值得,苦得舒服啊”!

  按照這個設想,他在河南省新鄉縣朗公廟鄉毛莊村科研基地,建起了全國第一個小麥根系走廊。地面上種著小麥,一條水泥路將小麥分作兩片。在兩片小麥的正下方,3米多深處,對應著一條長約50米、寬約3.5米的走廊。走廊兩側立著巨型透明玻璃,玻璃後面是實實在在的土壤。一簇簇發達的小麥根系,就像一雙雙大手牢牢抓住這些土壤。透過玻璃,看得一清二楚。記者壓根兒想不到,小麥的根須竟有3米多長。

  通過這個設施和根系觀察箱、根系觀察墻,小麥在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肥力等環境條件的需要,不同品種下根的數量、長度及發育狀況等,盡在茹振鋼掌握之中。茹振鋼説,他以此研究根系,就方便多了。

  為檢驗小麥在各種極端天氣下的抗倒伏能力,茹振鋼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建造了小麥數字化實驗風洞,可模擬最大10級陣風,實現了在實驗室和田間正常生長狀態下對小麥單株、群體抗倒伏能力的快速、定量評價與選擇。

  向雜交小麥育種發起衝鋒

  現在,全國13億多人所吃的饅頭中,每8個就有1個來自茹振鋼培育的“矮抗58”。他也因此榮譽等身,功成名就。但57歲的茹振鋼仍像年輕時一樣,每天廢寢忘食地工作著。河南省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徹夜長明的燈光,見證著他對小麥育種不變的癡、永恒的愛。

  “縱然時間的霜染了鬢、歲月的刀刻了額,怎奈我初心不改、豪邁如昨?”茹振鋼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著他向雜交小麥育種衝鋒的雄心壯志。

  不少專家認為,我國黃淮地區小麥産量已經頂到“天花板”,要進一步提高産量“難上加難”。茹振鋼的思緒和視野卻跳向東北和廣東、福建等地,希望在這些地方找到打破紀錄的神器。

  他説,高緯度地區小麥耐弱光,低緯度地區小麥耐強光,如果把“高低緯度”地區的小麥“組裝”起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那一定很奇異!”

  茹振鋼為自己創新思維帶來的靈感激動不已,急不可耐地南下北上,四處蒐羅種質資源。福建早已不再種植小麥,好不容易在武夷山區找到幾株麥苗,他像寶貝似的裝在礦泉水瓶裏,一路小心翼翼地捧回新鄉。如今,這種高光效的小麥新品種已培育出來,既耐弱光又耐強光,茹振鋼誇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還不休息”,不僅適應性更廣,而且增産增效。

  為了給糧食生産儲備新成果,茹振鋼團隊聯合全國育種專家,向“世界100年、中國60年”沒有攻克的難題——BNS型雜交小麥發起“衝鋒”。

  “美國在玉米雜交育種上掌握了話語權,袁隆平院士在水稻雜交育種上佔領了制高點,我們要在雜交小麥上搶得先機!”茹振鋼又一次展開他詩人般的浪漫情懷,“思想在想像的空間任意馳騁,讓我看到了新品種的曼妙身姿,我會用堅實的腳步靠近你!”

  目前,茹振鋼育成的小麥雄性不育係BNS,已成為我國雜交小麥研究利用的熱點。今年已在新鄉試種200多畝,長勢喜人。更加讓他興奮的是,就在幾天前,他還完美地把一個抗病基因加到了一個新品種中,使這個品種更趨完善。

  説到這裡,他從沙發上站起身,宣言一般説道:“在小麥雜交優勢利用上,我們離成功僅一步之遙!”言畢,輕快地哼起“打靶歸來”的曲子。這老兄,每幹一件得意事,都會吹一曲口哨的。就是這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