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綻放在山林田間的科技花

  • 發佈時間:2015-05-28 02:33:2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科普工作一貫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在科普手段創新的同時,內容也在不斷增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利用“科技周”“科技節”等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科學普及。林業科學技術普及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生態文化、促進科技應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旨在面向社會,面向民眾,面向未來,尤其是面向林業從業人員和廣大青少年,通過發展林業科學技術的教育、傳播與普及,在大幅度增強全民生態意識、生態素養和生態責任的同時,使更多民眾廣泛參與到綠化祖國、保護自然、關注森林、珍惜資源的實踐中去。

  5月23日,由國家林業局主辦,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林業廳等七家單位聯合舉辦的,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綠色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15年全國林業科技活動周啟動,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彭有冬在啟動儀式上指出,“要認真紮實地做好林業科學技術普及工作,這對於全面推進我國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持續快速發展,大幅度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和生産技能,以及林業集約經營水準和林業生産力發展水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哇,濕地好美!鬱金香原産地是在中國新疆?這就是提高育苗率的扦插育苗技術?實用、簡單、方便……接二連三的讚嘆聲、手機相機的咔嚓聲,此起彼伏,時時回蕩在科普展臺周邊。

  不用驚奇和疑惑,這也只是每年舉辦的全國林業科技活動周的一個縮影。

  林業科普工作,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還有科技成果的普及,諸如專家科普報告會、現場諮詢答疑、送科技上山下鄉、公眾參與式體驗,以及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進軍營等系列活動,無處不在,深入人心。

  正如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司(以下簡稱科技司)有關負責人所稱,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是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結構調整,提高發展品質,實現綠色化生産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截至目前,全國林業科技活動周已連續舉辦多年,成為推動全國林業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當前林業行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其不僅有益於不斷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還能增強公眾珍愛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生態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積極參與、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據《中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林業系統專職、兼職科普人員和科普志願者人數逐年穩步增加,截止到2013年,林業專職科普人員有18190人,兼職科普人員64920人,科普志願者達到6460人。

  成效顯著 穩中有升

  近年來,圍繞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國家林業局以不同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全國林業科技周系列科普活動,産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取得顯著成效。

  在普及科學知識上。主要依託科普場館、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林業科普陣地,建立林業科普資源開發與共用體系,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林業特色科普活動,普及林業科學技術和生態知識,並已成為青少年接受生態教育、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定期向其優惠或免費開放。

  同時,還充分利用植樹節、濕地日、環境日、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全國科普活動日、科技活動周、愛鳥周等宣傳紀念日,組織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系列科普宣傳活動,以不斷增強公眾的生態意識、生態素養和生態責任。

  “尤其要面向青少年大力開展林業科普教育,培養廣大青少年熱愛祖國,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優良品德。”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組織編寫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生態知識教材,開展青少年林業科技夏(冬)令營、課外林業科技實踐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各類科普活動。

  據了解,作為第一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成員單位之一,國家林業局于2008年印發了《全國林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

  在科普傳播平臺上。依託于林業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結合科普基地、科普傳媒和科普期刊這三個林業系統的重點宣傳平臺來進行。

  據了解,自2004年起,中國林學會組織開展了全國林業科普基地評選,基地類型涉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及國際重要濕地、沙漠公園、種苗基地、各類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其他新興科普業態,如觀光農林類、民營企業等。

  據中國林業統計顯示,各級森林公園數量2948處,面積1758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779處,面積1214.33萬公頃;各級濕地公園數量723處,面積390.3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429處,面積229.5萬公頃;各級林業自然保護區數量2163處,12486.5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25處,面積7866.78萬公頃。

  而國家級的科普期刊主要有《森林與人類》《中國綠色畫報》和《生態文明世界》三種。並且每年平均有350種林業科普圖書問世。

  據科技司介紹,目前,林業系統正在開展科普數字資訊平臺建設,國家林業局的門戶網站等網路都設立有林業科普欄目科普作品創作,鼓勵和支援利用新媒體研發科普作品。

  “2014年,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林業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科普圖書《聽伯伯講銀杏的故事》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司有關負責人稱,這一獎項的獲得對推動我國林業科普作品研發和科學研究科普化必將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在科普隊伍建設上。我國林業系統專職、兼職科普人員和科普志願者人數逐年穩步增加。目前,國家林業局開展科普工作的業務司局和直屬單位已達到21個。

  在行業特色優勢上。林業承擔著保護森林、濕地、荒漠三大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生態産品生産的主要陣地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元素。其主陣地是在林地、濕地和沙地。

  據統計,我國提供森林旅遊服務的林業自然保護區數量有356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及提供森林旅遊服務的林業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276.55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2.4%。尤其是2014年,沙漠公園的發展較快,現已新批了23處國家沙漠公園。科技司有關負責人如是説。

   五大問題 亟待解決

  雖然,我國林業科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這主要體現在:第一,缺乏健全穩定的科普隊伍體系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創新管理機制。

  第二,我國各級林業部門對林業科普的認識和重視不一,沒能充分發揮作用,缺乏有機聯動、協調機制。

  第三,具有影響力或特色的核心科普基地少。

  第四,科普品牌活動需進一步聚焦和精煉,以發揮其在科普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第五,科普經費不足。

  對此,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認為,要充分發揮林業老科技工作者的優勢,支援和鼓勵他們踴躍參與科普工作,逐步壯大林業科普志願者隊伍。並積極引導大中專學生利用課餘和假期時間開展林業科普實踐活動。探索適應林業科普工作社會化、市場化、精準化服務的需求,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林業科普工作人才新機制。

  同時,依託各級各類林業科普資源平臺,建設生態教育、生態展示、生態宣傳、科技培訓等多種類型的林業科普基地。通過充實設施和人員,健全其林業科普功能,使其成為林業科普的重要陣地。

  不僅如此,還要建立完善的林業科學技術普及培訓體系。緊密結合林業生産實際,著力提升林業基層從業人員的科技素養和生産技能,促進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與實踐應用。

  作為科普活動中,林業科技下鄉活動尤為重要,不容忽視。廣大林業科技工作者要組成不同形式的“林業科普宣講團”,帶技術、項目,進林區、走訪基層,深入生産第一線,舉辦科技講座、發放科學技術資料、開展科技諮詢、實行結對幫扶、跟蹤服務,把林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廣大從業人員,幫助他們解決生産實踐中的技術難題。

  另外,就是在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國有林場等單位建立科普服務中心,推行以“一站一欄一員”,即一個科普活動站、一個科普宣傳欄、一名科普宣傳員為主要內容的林業基層科普服務保障體系,從而形成自上而下、橫向互動、廣泛協作、功能完善的林業科普網路體系。

  除此之外,要充分發揮林業科普品牌效應,運用典型示範和榜樣的力量,引導全社會努力創造一批具有時代特徵、適應社會發展、滿足民眾需求的林業科普活動特色精品。繼續完善和提升“森林為民”“綠色讓生活更美好”“生態文化進校園”“林業科技服務和科普惠民”等活動。

  並且,應充分運用我國林業國際合作機制與渠道,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擴大林業科普領域的國際間、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高品質、高水準科普作品和先進的展教用品、工具設備等,在不斷豐富我國林業科普資源之時,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林業科普高層管理人才和創作人員,提高我國林業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準,使其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科普惠民 四措助推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上傳下達,無不彰顯生態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的良好風尚,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綠色生活方式。

  為加快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民眾對林業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新需求。

  那麼,在當前新常態下,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大幕拉開,科普工作的改革方向,又該如何調整?

  科技司有關負責人稱,緊緊圍繞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這個中心,從提升林業科普服務能力、創新林業科普工作機制入手,優化整合林業科普資源,健全完善公眾服務平臺,不斷創新科普形式與內容,全面推進科普基地建設,大幅度提高全民生態素質和林業從業人員生産技能,促進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我國林業科普工作主要為:首先,建立和完善國家林業局科普工作聯席制度。整合林業科普資源,形成林業科普合力,制定林業科普工作規劃,研究林業科普重大事項,進一步提升林業科普工作的顯示度。

  其次,成立國家林業局科普專家委員會。建立一支由國家、省、市、縣四級專兼職林業科普工作者組成的高素質骨幹隊伍,從林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及相關業務部門中選拔、培養一批科普專家,引導、支援和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林業科普工作,將其所掌握的林業科學知識、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以增強林業科普工作的執行能力。年內將聯合科技部共同研究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林業科普工作的意見》,起草《林業科學技術普及“十三五”實施方案》。

  再次,今年底將推出首批核心國家林業科普基地。

  最後,積極參加國家重大科普活動,深入打造林業特色品牌科普活動。

  ■背景連結

  全國林業科技活動周主題

  2010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倡導低碳生活”為主題,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啟動,並召開專家報告會,以此宣傳林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普及林業碳匯知識,倡導低碳生活,推動林業科普工作發展和科普社區建設。

  2011年,“了解森林、關注森林、保護森林”為主題,在北京植物園啟動,以期讓更多的人關注森林,珍惜資源,熱愛生活,回歸自然,共同參與到愛綠護綠播綠,共建美好家園的行列之中。

  2012年,“普及林業科技知識、轉化林業科技成果”為主題,在浙江省浦江啟動,同時,舉辦了浙江省第九屆林業科技周活動。

  2013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綠色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啟動,其通過林業科普進校園、進社區,讓廣大青少年和公眾通過認識自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2014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綠色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在江西省贛州啟動,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提高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為目的,宣傳林業科普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2015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綠色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啟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